一雷惊蛰始,耕种从此起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课程学习交流暨结业活动

时间:2025-03-05 浏览:85

轻雷隐隐春声近,讲堂熠熠诗香浓。3月4日,《中国古典诗词赏析》课程学习交流暨结业活动在敬德书院明德讲堂举行。


班主任宋俊玲老师对课程班学习进行了总结。本课程主要从诗歌“功用”角度,以诗歌语言艺术的“生成机制”为考察重心,对古典诗词进行了学习。此次课程带给了教师以往没有的丰厚的诗词知识、严谨的治学方法和创新性思维模式,令教师受益匪浅。经过五次课程学习,在主讲专家北京语言大学王培友教授的指导下,学员勤学笃思,完成了11篇学习感悟、13篇学术论文、18篇教学实践论文,最后呈现出12万字的学习成果《何以诗词》。


图片

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 燕海霞


海淀区教科院燕海霞副院长给予课程班的学习成果充分的肯定,并从三方面向老师们提出期望与要求。其一,要学以致用。要将所学转化到实际教学中,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其二,要以压力促动力。要多读书,要有意识地带着任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工作效能。其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关注并不断学习科技新成果,特别是AI的发展进步可谓日新月异,要积极思考AI如何与古典诗词教学有机结合。


图片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王培友


王培友教授非常赞赏海淀教师的学习能力,也非常肯定敬德书院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他从三方面再次强调了学习、研究诗歌语言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其一,学习、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是求道、明道、贯道的重要路径和方式。其二,学习、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是对各自苦难人生的重要消解路径和方式。其三,学习、研究诗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精神的便捷路径。


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幼儿园 郭伟老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幼儿园郭伟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分享了幼儿园诗词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契合幼儿活泼好动特点的诗词一起玩、古诗我来演、古诗我来画等多元施教、创新应用的游戏化教学,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诗词的种子、文化的基因。


图片

海淀区上庄学校 李晓茜老师


上庄学校李晓茜老师谈到,此次课程的学习不仅从理论上提升了自己对古典诗词的认识,还扩大了自己的文化视野。面对小学生诗词理解力尚不足的年龄特点,李老师思考学习古诗不再局限于生字词教学和了解诗意,而是将诗词还原到历史与文化的土壤中,还原作者的生命经验,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体察作者的生命感悟。


图片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 赵海军老师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的赵海军老师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他谈到自己一直在思考:古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通过丰富的题材表达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感情,有没有内在千年不变的纲呢?在听过王教授的讲座之后,明白了“诗言志”依然是主流是正统。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赵老师谈到,古代知识分子自觉传承着儒家“诗言志”“兴观群怨”的诗教观,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理应传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敬德读书》

作者:赵海军(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 )


青砖黛瓦映苍苔,古松摇风入窗来。

案上简牍藏古意,阶前春雨洗尘埃。

大觉隐隐钟鼓闻,敬德谆谆道业传。

心静自然天地宽,学诗能与古人谈。



一雷惊蛰始,耕种从此起。一批一批的学员因课程而受益,从敬德书院出发,继续为海淀的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培根沃土、深耕细作!


图片


图片

专栏

敬德动态

供稿 | 宋俊玲

责编 | 清   风

美编 | 清   风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