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再丽: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
作者:黄再丽(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小学德育工作需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德育实效的需要。
2014年我们学校成立,学校以培育“中国脊梁”为育人目标,以“至诚至善、惟勤惟正”为校训,为了实现学校培育“中国脊梁”的育人目标,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德育校本课程,以达到立足德育校本课程,以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一、开展“礼仪课程”,涵养学生文雅气质
“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家无礼则不兴,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的标志,一直以来被视为衡量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也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开设了小学生好习惯和文明礼仪课程,并纳入“脊梁课程”体系之中。“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低段礼仪课程分别从个人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生活礼仪、社交礼仪及涉外礼仪等方面分为73节课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中段礼仪课程是通过节选中华优秀典籍中有关礼仪方面的文段,讲授坐、立、行、走等方面的基本礼仪规范,帮助大家学习并践行中华优秀礼乐文明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学会举止端正,言谈文雅,培养尊老敬长、礼让他人的意识,懂得和谐的为人处世之道,成为儒雅的谦谦君子。
二、开展“节日课程”,领会传统节日蕴涵的精神内涵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着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孝亲敬长”的思想、“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团圆美满和睦的思想、强身健体的意识、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利用传统节日这一教育契机开展节日课程,让学生领会传统节日中蕴涵的精神内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
我们会采取两种方式实施节日课程,第一种是整合各学科的教学按照行政教学班统一实施。比如:元宵佳节来临之际,我们整合了语文、美术、班会课,实施“学习传统文化,快乐闹元宵”节日课程。
首先,语文教师结合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元宵节主题,在语文课上学习儿歌《元宵节》《看花灯》,了解对联、吃汤圆、逛花灯、猜灯谜等元宵节习俗,查找相关的对联、灯谜。利用晨读的时间和课前预备时间,背诵与春节、元宵节有关的古诗,如《元夕》《元日》等,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在美术课上制作花灯。美术教师采用一次性纸杯为制作的“主角”,水彩笔、剪刀、双面胶为制作的“配角”。将纸杯用剪、拼、贴的方法,制作出了花灯骨架,在花灯的外围添加上喜欢的图案和喜庆的颜色,用灯谜充当花灯的穗。学生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将废纸杯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平时生活中不知如何处理陈旧物品的问题,又学会了制作灯笼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运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去装饰传统节日、装饰生活,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通过制作,学生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在“玩”得开心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活动也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教会学生如何保护环境,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制作完成后,学生们将查找到的灯谜做成穗粘贴在花灯上,利用主题班会的时间,全班共同猜灯谜闹元宵,并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花灯,最后把花灯都钉在了教室后面的宣传板上。
通过语文课上的学习,课下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美术课上动手实践,班会课上闹元宵、猜灯谜,学生们感受了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做中学、玩中悟,增强了对春节、元宵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既学习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增强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会到了元宵节亲人共赏花灯、一起吃元宵的团圆和睦的精神实质。
第二种是按照主题内容打乱行政教学班的设置,让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选班跑班进行实施。
比如,端午节我们实施了别开生面的“粽叶飘香、文化传承”节日课程,通过六个不同形式、内容的主题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在体验、感受中潜移默化的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持续探索的进行深度学习。
一年级组的全体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别围绕“端午节”的来源和民间习俗开设了六个主题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选择两个先后进行体验学习,感受浓情端午,“粽”享欢乐童年。
1
班主题课程:彩色端午,泥塑佳节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节日文化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彩色端午、泥塑佳节”课程旨在让学生们利用超轻粘土塑造多彩的端午节日,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端午节日的多彩文化,在小组合作的方式中体验中国民族节日的快乐。
2
班主题课程:欢歌热舞庆佳节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佳节,节日中人们庆祝活动有很多,歌舞表演也是端午节日的一大特色。节日里让孩子们学习端午节歌舞,边唱边跳和同学老师在歌舞中交流的同时从中体会节日气氛,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继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
3
班主题课程:粽叶飘香,自制米粽
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端午节,我们一定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粽叶飘香,自制米粽”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粽子的制作过程。通过此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及来历,加深孩子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动手操作又能让孩子们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4
班主题课程:巧手做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了解端午节“赛龙舟”这一习俗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屈原学习,热爱祖国。同时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5
班主题课程:趣说端午话习俗
“趣说端午话习俗”课程的开设增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拓展了课外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通过屈原的故事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6
班主题课程:五彩丝线,绳编文化
通过 “编五彩绳”这门课程,将传统的手工技艺展示给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够记住这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手工技艺饱含着人的情感,有情感的作品是充满生命力的,每一个绳结都传递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将这些力量紧紧的汇聚在一起,汇成我们民族的力量。
通过这种“感受体验”的形式,激发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体会传统节日中蕴涵的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渐涵养健康的人格品质。
三、开展“脊梁人物故事”课程,
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可圈可点的人物,他们背后的故事值得人们学习和称赞。“脊梁人物故事”课程就是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为着手点,讲述他们的生平经历,或是点滴小事,亦或是丰功伟绩。这些人物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有的是人们虚构的,无论是哪种类型,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敬仰和崇拜的对象。
“脊梁人物故事”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很多方面。在神话故事中,通过学习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仓颉造字等神话经典,使学生初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学习他们敢于挑战自我、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成语故事中,通过学习亡羊补牢、负荆请罪、胯下之辱、闻鸡起舞、卧薪尝胆等成语背后的故事,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历史故事中,通过讲述武则天、文天祥、屈原、郑成功、王羲之等重要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丰功伟绩,从而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四、开展“传统文学经典诵读课程”,
在朗朗书声中品味传统文化
浩瀚的传统文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传统文学经典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其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文化资产。开展20分钟的“传统文学经典诵读课”及50分钟的脊梁拓展课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诵读课等课程,以诵读为主要方法,在朗朗书声中品味传统文化,力求达到“外诵于口内化于心”的目的,让学生拥有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以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们通过这些丰富的课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滋养中健康地成长,深刻体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