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敏:巧借社团活动,助力经典诵读

时间:2024-09-07 浏览:28


作者:白敏(北京市师达中学)


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越来越重视,对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也不断加大关注。笔者作为语文老师,也是学校国学社团的指导老师,常组织和选拔初一和初二年级的学生举行诵读经典活动。作为语文课堂的有益补充,社团诵读活动立足学生基础,融入了流行时尚元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图片


一、经典诵读的文本确定


古诗文语言简洁凝练,它具有一种天然的美感。文字本身有节奏韵律,四声五音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所以涵泳品悟古诗文的语言之美是古诗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传统的吟诵,还是融入了流行元素的诵读,古诗文的诵读都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诵读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学习先辈的优秀品质。在日复一日坚持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丰富自己认知水平,积累唯美的诗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那具体诵读什么?社团诵读的内容在选择和确定上应该加以斟酌和筛选。笔者所在的社团的社员集中在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所以我们的诵读内容更要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发展水平。社团选材包括课内古诗文、经典文本中的长篇诗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兵车行》等等。此类作品不同于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它更加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感悟,进而提高学生审美水准,对浸润学生典雅品性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笔者把这些诵读文本编订在了校本教材《诗风词韵》里,在笔者的悉心指点下,国学社团成员对选定的经典文本进行逐层深入的研读。从对诗歌字面含义以及音韵节奏的正确把握,到对诗歌内在蕴含情感思想的理解和体悟,都要力求做到极致。



二、经典诵读的方式


经典诵读有很多方式,传统的方式比如早读时老师可以进行诵读示范,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其中的语调情感变化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诵读创新,一改以往的诵读方式将古代诗词“唱出来”,增加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把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也做了分门别类的整理,比如学生曾经开展活动“歌词与古诗词的‘炼字’”“演一演左传故事”“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等,这些活动中汇集了大量青少年喜爱的流行文化元素,其中,小组主题的确定、协作分工的安排、信息的整合等等都需要学生们自己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诵读的能力,也锻炼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在社团中组织了如下诵读方式。


1

表演法


社团作为一个开放的活动场所,可以为孩子们提供表演的舞台。在讲《木兰诗》的时候,社团顺势做了这样一个活动:我们将于本月26日迎来第一届“日出”戏剧节,鹿鸣国学社的同学们想将课文《木兰诗》改编为话剧作为献礼节目,来唤起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但是各种版本的《花木兰》和《木兰诗》原作出入太大,你能帮助国学社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木兰吗?


学生在课间撰写诵读脚本,确定表演演员,在每一个句子旁边都做了批注,立体地全方位地还原了这首诗的内容。在课堂下讨论每一个句子的诵读语气语调重音停连,诗歌的内容在诵读中品读地更细致了。有的同学还创造性地发挥了诵读脚本的功能,将乐府诗歌的演绎功能诠释得更加形象了。


图片


2

意境还原法


由于意境是作者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情感画面所展现出来,所以想要进入意境中,需要利用自身想象和切身实际将诗歌的意境,气氛和所表达时的情感进行还原。和作者进行“近距离”接触。


在社团活动中,笔者使用多媒体播放适宜的音乐背景,让学生更快融入意境当中。同时把社团的课堂带到校园,与生活实际体验相结合。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在校园赏樱花评桃花,诵读春天的古诗词,在具体情境中可以更好的对诗歌作品的真实情景进行体会。在反复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好诗歌的意境。


3

竞赛激励法


在诵读活动展开的基础上,笔者把国学社团的成员进行了初次选拔——分为种子选手和其他选手。种子选手开始有计划诵读笔者印发的《诗风词韵》,其他选手,观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精彩片段,观看后根据电视节目制定规则,在央视“飞花令”基础上对规则作了稍许改动,具体为:继承“同诗异句”的原则,必须答出含该字诗句的前句或后句,即至少答出两句。等对手答完开始计时,三十秒内未对上即失败。每方有一次场内求助机会,每次只能求助一个人,两方不得求助同一人。


图片


因为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并且主要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使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众多的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参加的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参与者的参与热情,更广泛的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这是竞赛互动中,主持人自发撰写的开场白:


古人对生活的细腻感触,总会化成动人的诗篇,回肠荡气地在历史文化长河吟唱了数千年。从“邂逅相逢,适我愿兮”的先秦,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汉魏,一路行至“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的盛唐,又流连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两宋。古人柳岸修禊;吟诗作对、竹林集会、曲水流觞。击节高歌,一阙夭夭桃花;添酒回灯,一曲叮咚琵琶,种种之事,皆是与诗歌相连的性情流露。走近诗词,让我们增长知识,丰富积累。腹有诗词,气自芳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之间会加强交流,分工合作中会碰撞出交流沟通的火花。也能将学生从古诗文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其语文素养。在课堂及社团活动中,学生明确内容和方向,同伴之间的大量合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紧扣感兴趣的中心内容开展独立探究及合作研讨,达成共识,共同克服一些困难。


这是社团活动的优势所在,传统课堂以及限定课时会让古诗文教学有很多束缚,而通过社会互动采取新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大平台,无论是诵读脚本的演排,还是知识竞赛的备战,都可以选取受学生欢迎的内容,用新鲜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


图片


三、经典诵读的回归课堂


对于没有参加社团的同学,其实也可以借鉴这些诵读方法,让经典诵读最终回到语文课堂。随着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阅读的篇数的增加,以及经典作品的背诵篇目的增加,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进行充分的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增加对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力。


我们还可以把经典诗文中的教育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环境相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举办相关实践活动,每日放声朗诵,表演课本剧、进行小组竞赛等加深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对经典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做到有效整合,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循环渐进边改善边探究边学习,促进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图片


(本文节选自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2020年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征文选》,题目为编者所拟)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