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王立斌:鹅湖之会,开启朱陆异同之辩

时间:2023-03-10 浏览:191
图片

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江西书院研究会副会长 王立斌


导 读: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开启了后世八百余年的“朱陆异同”之辩,书院教育受到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南宋乾淳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再一次的巅峰。用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源头活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因此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时推动“三教”中儒学各派频繁交流的操手就是吕祖谦。吕祖谦、朱熹两个人私交甚好,是一对“互爱相杀”的挚友,彼此欣赏各自的才华,在学术思想上却存在重要的分歧。吕祖谦作为浙东学派的领军人物,肯定人欲,重视事功;而朱子理学思想讲求“去人欲,存天理”。吕祖谦讲究和而不同,因此学术上的分歧并不影响他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当时门派林立,思想分歧,朱熹主张明理,陆氏兄弟主张明心,吕祖谦为了进行两派调停,采取其长,强调以实用为依据,可以说是开了浙东学派的先声思想。吕祖谦当时在南宋学坛上能汇集各家观点,融会贯通,独具一格,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除了朱熹、陆氏兄弟,还有许多门派的思想家和他都是知心良友。陈亮作为永康学派代表,叶适作为永嘉学派代表,张栻作为湖湘学派代表,都先后探访、交流并到丽泽书院讲学。吕祖谦、朱熹、张栻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东南三贤。与东南三贤有别,在江西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尽性”。数百年后,到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完善了陆王心学的独立思想体系,开辟了一条与“程朱理学”并称的“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之路,这虽然是后话,但在中国儒学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就是宋明理学。


图片
图片


淳煕二年(1175)六月在吕祖谦的极力周旋下,在信州知州詹仪之的大力支持下,闽派理学代表朱熹与江西心学代表陆氏兄弟先后到达江西铅山的鹅湖寺,围绕中心议题“教人之法”,也即“为学之方”举行了三天三夜的辩论,辩论从“认识论”角度开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则从“心即理”发声,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因此,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奠定了“尊德性”的心学道统。“尊德性”与朱熹的“道问学”成了论辩的焦点,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陆氏兄弟因两首诗在言语上略占上风。参与鹅湖之会的三方学者、门生人数达150余人。而远在静江知府的东南三贤之一的湖湘学派的代表张栻未能缘此会晤。会后再约同到三衢包山相聚。


乾道三年(1167)朱熹曾带着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思想不远千里从福建前往长沙。由门人范伯崇、林择之随行至九月抵达湖南,与张栻相会交流“中和之辩”。以朱熹接受张栻湖湘学派的教育进德之序,提倡先察识,后持养,“性为未发、心为已发”的教育观点而结束。不想事隔数年,陆九渊的心学教育思想冲击了当时的朝野上下,引起了新的学术思潮,而导致了朱、陆思想的碰撞。这才有吕祖谦的从中调停进而发起了这场鹅湖之会。


图片
图片


鹅湖之会,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史、哲学史、教育史上的共同的大事件,这次学术论辩双方交往达十七年之久,相互间的书信来往辩学论事,有争论、有指责、有言和、有声援、有羁绊,演绎了两位学术大家的水与火的战歌。在鹅湖之会前,朱、陆从未见过面,因此,有所误解,通过这鹅湖之会的相互切磋,学术异同的辩论,使双方增加了私人的朋友感情,奠定了朱熹儒家道问学的地位,促进了陆九渊儒家心学道统的社会认可。通过中心议题“为学之方”的讨论,即治学、讲学和道德修养三重工夫,朱、陆双方达成共识。所读之书,皆孔孟之书,所讲之学,皆孔孟之学,两人都提倡“理”的重要性,但和而不同。朱熹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其方法重“格物穷理”,主张“道问学”,提倡先泛观博览而后约取的读书方法,提出“格物致知”,讥讽陆九渊之教人为太过易简。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将“仁义之理”看作是人的本性,其方法重在“发明本心”,主张“尊德性”,提出“易简工夫”并批评朱熹之教人太过支离。鹅湖之会朱陆二人在学术上观点异同,互不相让,不欢而散,没有达到吕祖谦“会归于一”的目的,但使朱、陆两家通过鹅湖之会加深了解,却也更加展现了“理学”与“心学”的分歧。从此,鹅湖之会开启了后世八百余年的“朱陆异同”之辩,书院教育受到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图片
图片


(本文节选自王立斌《鹅湖之会朱陆异同对书院教育的影响》一文,个别文字略做调整,原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2年冬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