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西周乐府官员到民间采集歌谣后,编辑整理而成的,一共有305首,时间大约从西周初年到春秋鲁宣公,也就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长达五百年的时间。乐府官为什么要采集这些歌谣呢?周天子要怎么才能知道他分封的诸侯有没有好好治理国家、关心百姓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反映人民心声的歌谣了。《......
摘 要: 孔子“乐教”蕴含着中国早期的审美思想,是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源泉。历史上,真正具有美学意义的乐教也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乐教”通过六艺与先秦典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育心、育志、育行”的实践经验,为当今美育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孔子“乐教”推崇具有中和之美的雅乐,通过“礼”的规范及“仁爱”思想的充......
孔子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载反映其思想成果和风度仪容的《论语》,不过是他和弟子日常言行的对话记录。这部对中华文化浩瀚长河起到挖掘河床、疏浚河道作用的早期典籍,虽然并非文学类著述,但它于不经意间谈“诗”说“文”的布局落子,却如经天日月,不仅强光聚焦文学源头《诗经》,让我们领略中华文学开场大戏......
孔子圣绩图·退修琴书图 仇英/绘 文徵明/书《左传》记载,城濮之战前夕,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预感此战意义重大,因此,在出征前他与群臣慎重讨论三军元帅人选。这时,老臣赵衰推荐了郤縠,他的理由是,此人“说礼乐而敦诗书”,即“喜爱礼乐,笃好诗书”。这是因为,礼乐是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喜欢礼乐的人道德就好;诗......
孔子感叹没有人了解自己,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于此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下学而上达。孔安国注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皇侃疏曰:“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何晏注曰:“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惟天知己。”(程树德《论语集释》三,中华书局1990年版,......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这一点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历史上“孔老”一词非常流行,而“老孔”却非常少见,如方勇先生在《六论新子学》中论述的那样,这就造成了现有哲学史、思......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春,是温暖,生发,生长。立春时节,料峭寒风仍游荡在大地上,系紧围脖的一双双手也还依恋着口袋,但人们心里都已照进一丝亮光,松一口气地相信,严冬已尽,春天正来。旧去新来,更始生发如斯的时节,如果要怀想一个人,必是孔子。壹立春尚寒,但更是生意萌发的起点。孔......
21尺蠖之屈出处:《周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释义:《周易》上述话中包含三个成语:能屈能伸、尺蠖之屈和龙蛇之蛰。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能适应各种境遇,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抱负;尺蠖之屈比喻以退求进......
11数往知来出处:《周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释义:数往知来表示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即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未来。12极深研几出处:《周易·系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释义:极深研几指的是要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形容钻研深刻、细致。13触类旁通出处:《周易•系辞下》:“......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源”。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策略。今日与大家分享《周易》里的30个成语,我们一起领略古老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