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丨常森:《论语》中的“格物致知”
其实,在《论语》这部书里,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我们大家耳熟能详。宋代的史绳祖,他认为求诸孔圣之言,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一句,最于致知格物极其渊妙”。面对着松柏,我们认识到,四季都变化了,条件都变化了,它的本质没有变。它还是那样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这就是格物致知的问题。史绳祖说:“盖松柏,物也。然后察其因何而岁寒之际独后凋,是欲格其物理也。苟能格之,然后知之三字为真致其知矣。”他完全就是从格物致知的方面来解释孔子这句话的。《论语》很多地方是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说。这里边就包含着孔子对社会上很多君子和小人的认知。(读《大学》不能光读《大学》,读《大学》也没法只读《大学》。只要我们读懂了《大学》,原始儒家的几乎整个理论体系我们都可以把握住。)《论语》里面记载了一件事情,孔子在陈绝粮。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有一次在陈这个地方断了顿,没有粮食吃了。(陈在淮阳附近,当时蔡的都城是在下蔡。)据说七天之内,他吃的野菜汤里面一粒米都没有。十分饥饿,“从者病莫能兴”,饿得没有谁能站起来。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时间:Nov 29, 2022
浏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