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写了《爱莲说》的周敦颐,是个"愚笨之官"

时间:2022-05-31 浏览:190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图片

周敦颐

  《爱莲说》,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作者周敦颐。


  他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开创了宋明理学,被誉为“孔孟后一人”“道学宗主”。


  他是著名教育家,每到一处兴学办教,举办书院、官学,大兴讲学之风,更教导出著名弟子程颢、程颐。


  他为官廉正,“政事精绝”,长于决狱断案,更兼品格高洁,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1

为官看似“愚笨”,却官清赢得梦魂安

图片

周敦颐出生地,湖南省道县楼田村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于道州营道楼田堡(今属湖南省道县),今年恰逢其诞辰1000周年。


  15岁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在朝中当龙图阁直学士的舅父郑向。20岁时,经由舅父举荐,得到官职“试将作监主薄”(将作监,北宋掌管祭祀活动、宫室建筑的办事机构)。


  其后,他因母丧服孝三年。期满,吏部将他由中央调往地方任职,担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件,久拖不决,周敦颐一到任,只经过一次审讯,就明辨了是非,当地百姓大为惊叹,称赞他“老吏不如也”。

图片

濂溪故里牌坊


  庆历四年(1044年),周敦颐调任南安军(今江西大余一带)任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一狱囚,法不当死,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逵的权势,皆不敢作声,只有周敦颐据理力争。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气愤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终使上司清醒,免除了囚犯的死刑。


  周敦颐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有原则、有底线。因为这种性格,他还一度遭人误解。


  嘉祐元年(1056)年,周敦颐前往合州(今属重庆)任代理判官。他办事干练,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深得民心。但不巧,有几个宵小之辈嫉妒他贤能,向前来考察的御史赵抃告发周敦颐不务正业,喜欢空谈,沽名钓誉。


  赵抃是有名的清官,弹劾不避权贵,人称铁面御史,当时,却不知为何听信了谗言,认定周敦颐是个“小人”,甚至对他声色俱厉。


  几年后,周敦颐调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上司不巧正是赵抃。经过一段时间近距离的考察,赵抃终于发现周敦颐实际上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他十分懊悔,亲自来到周敦颐寓所,拉着他的手说:“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此后,周赵二人更成为莫逆之交。

图片

湖南道县周敦颐故居


  治平三年(1066年),周敦颐到达湖南永州任通判。永州与周敦颐家乡道州相邻,一些亲戚故旧见周敦颐回家乡来当了大官,便找上门来,想谋份差事做。


  周敦颐特地给乡亲们写了一首诗《任所寄乡关故旧》


图片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图片


  “舂陵”,周敦颐老家道州营道县旧称。诗中,周敦颐说自己生来就是一副硬骨头,洁身自好,不为迂腐官场声色犬马所诱惑。工作上勤政为民,虽事情冗杂,但仍倍感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清廉为官,胸怀坦荡,心无旁骛,夜里能安然入睡,梦魂也受不到惊吓。


  周敦颐为官就是这样,不愿投机取巧,不愿谋取私利。外人看来似乎显得“愚笨”,他却不以为然。他曾写过一篇《拙赋》,表达自己的为官信念。


图片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图片


  这篇《拙赋》只有40字,加上序也只有60多个字,可以称得上一篇“微博体”的超级短文。但这篇短文,却是体现周敦颐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巧者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贼者”;而拙者正大光明,严于律己,是社会所推崇的“德者”。不巧言令色,不阿谀奉迎,“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正是他为官一生的真实写照。


2

著作仅6000余字,为何却被认为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孔孟以来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在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周敦颐地位重要,被尊为“理学开山”“道学宗主”。


  实际上,周敦颐的著作不多。据统计,他一辈子留给后人的主要著作有:《通书》2832字、《太极图说》249字、《养心亭说》140字、《爱莲说》119字、《拙赋》65字(含序)、若干诗词书信等,共计6000余字。

图片

周敦颐千年诞辰纪念活动现场


  表达他主要哲学思想的著作是《通书》和《太极图说》。在书中,他以儒家理论为核心,吸收佛、道对宇宙生成模式的认识成果,援佛、道入儒,拓展了理学家的思想领域,提出了宇宙人生的发展模式,并用“无极”“道”“太极”“动静”“诚”等一系列概念进行描述。这些虽只是词约义丰的论点和论纲,并未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具体的阐发,但从“肇始”意义上而言,却对后来的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图片

作为理学开山人物,周敦颐被誉为“道学宗主”


  而且,他还培养了两个著名弟子——程颢、程颐。周敦颐思想的传播,也得益于这两人。最初,周敦颐并没有被很多人所认识,最早发现他的是二程的父亲程珦(字太中)。程珦曾任南安军副职,是周敦颐的上司,而那时周敦颐还只是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程珦看他“气貌非常人”,通过一番交谈,深为他的学识所叹服,于是和他结为挚友,毅然把两个儿子送到他门下学习。在周敦颐的言传身教下,这两个孩子“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把学问之道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按师承推论起来,二程为周敦颐亲传弟子,朱熹则为周敦颐五传弟子。


  周敦颐去世后,他的思想经二程、朱熹等人的继承、发扬和传播,形成了宋明理学。周敦颐作为发端者,获得了“道学宗主”的美誉,宋宁宗赐周敦颐谥号为“元”,世人因此也称周敦颐为“元公”。到宋理宗时,周敦颐得到了从祀孔子庙庭的待遇,确立了他理学开山的地位。


3

质本洁来还洁去,爱莲之说唱千载

图片

江西九江庐山,晚年周敦颐定居于庐山莲花峰下


  周敦颐热爱大自然,喜欢游山赏水。他与庐山的渊源十分深厚,去赣州任职时经过九江,在朋友的带领下初次来到庐山游玩,自此他就爱上了这片奇山秀水之地,萌生出在此定居的意愿。后在南昌等地任职时又多次到庐山游玩。


  晚年周敦颐知南康军,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城。不久,因身体原因,他卸职居于庐山下,正得其所愿,“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图片

庐山莲花洞


  他喜爱庐山北麓莲花峰一带的清雅环境,尤为喜爱从莲花洞流出的一股清泉。为纪念家乡,他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自号濂溪先生,在溪上筑一书屋,这就是著名的濂溪书院。

图片

江西九江“周濂溪夫子墓”


  大约两年后,周敦颐病逝,后人将他葬在了今天九江濂溪区莲花镇的莲花峰下。先人化作黄鹤去,只留下一座濂溪墓让后人瞻仰怀念。遵从周敦颐“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的嘱咐,其子周寿、周焘定居在此生息繁衍,自此潺潺流淌的濂溪旁多了一座名叫周家湾的村庄。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敦颐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的那篇《爱莲说》。周敦颐一生钟爱莲花,每居一地,都要于堂前凿池种莲。《爱莲说》,他以莲自喻,表达自己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和清廉之志。此后,莲花就成了清雅、高洁、淡泊的代名词。


  “质本洁来还洁去”,莲的品质是文人的精神向往,也是为官为人的廉洁标杆。周氏后人以周敦颐思想为根基制定了《周氏家训》,要求后人继承先人秉性,廉洁自律,“制行唯严以律己”,“毋作非法,而犯典刑”,在道德和行为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清白做人、清廉为官、廉洁处世。


  周敦颐生前淡泊名利,十分节俭,他曾自诗云:“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尽管他自身并不富裕,但还把自己的积蓄绝大部分用来帮助故里宗亲。


 

  《周氏家训》深得此义,要求子孙克勤克俭,固本图新。“汝需记:挥霍一席酒,穷汉半年粮;汝需记: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洗沙;汝需记:暴殄天物,入不敷出;华衣锦食、鲜克有终;周家儿郎,慎之戒之!”


图片

周氏子孙诵读《爱莲说》


  很多地方的周氏家族还规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是周氏的宗长或长辈将家规家训传授给年轻人的既定日子。任凭岁月更替,风骨未泯,教泽如新。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