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家 |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5-27 浏览:1358

董仲舒 (前179—前104年),广川 (今河北省景县) 人,是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汉景帝时曾为博士。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三大文教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要教育思想


(一) 教育目的

图片
图片


董仲舒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之所以要兴办教育,是想把教育作为政治的一种工具。

他吸收了先秦以来关于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提出了“性三品”学说。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不同的等级。

“圣人之性”是绝对的善性不需教育;“斗筲之性”为天生的恶性教难善。“中民之性”代表万民之性,即“有善质而未能善,”只有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而教育的目的便是将这些具有中民之性的地主阶级加以教化,使之成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此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图片
图片

(二)教学内容

图片
图片

    

董仲舒重视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性,教学的主体便是道德教育。同时“独尊儒术”的思想也使得他的教学内容充满儒学色彩。


1. 德教是立政之本
董仲舒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

2. “三纲五常”是道德教育的核心
所谓教化,就是要实行普遍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结合的纲常体系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1)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他要求以“仁者爱人”的情怀去爱护、关心他人, 宽以容众,同时要以义来约束自己,“自攻其恶”,经常自我检查反省,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强勉行道
他提出奋勉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

(3)必仁且智
他主张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仁者爱人”不是一种盲目或无原则的爱,而是要靠“智”即道德认知来调节。


(4)重义轻利
董仲舒主张对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获得高度的和谐和最终的满足。


图片
图片

(三) 教学方法

图片
图片


1.强勉学问

     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


2.节博合宜

     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3.专一虚静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图片
图片

(四) 教学的作用

图片
图片



   人性论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自然也有善恶之分。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化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图片
图片

(五) 对教师的要求

图片
图片

 

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时机及时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循序渐进,戒骄戒躁,从而使教学出神入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图片
图片

成就


图片
图片


董仲舒三大文教主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
      
 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的整体发展。不过从历史存在的角度来看,董仲舒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出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图片
图片


来源 | 根据如下文献整理所得

[1]孔颖.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民办教育研究,2008(05):102-104+0+4.

[2]廖其发.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02):62-68.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