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丨常森:《论语》中的“格物致知”

时间:2022-11-29 浏览:824

其实,在《论语》这部书里,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我们大家耳熟能详。宋代的史绳祖,他认为求诸孔圣之言,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一句,最于致知格物极其渊妙”。面对着松柏,我们认识到,四季都变化了,条件都变化了,它的本质没有变。它还是那样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这就是格物致知的问题。史绳祖说:“盖松柏,物也。然后察其因何而岁寒之际独后凋,是欲格其物理也。苟能格之,然后知之三字为真致其知矣。”他完全就是从格物致知的方面来解释孔子这句话的。

 

《论语》很多地方是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说。这里边就包含着孔子对社会上很多君子和小人的认知。(读《大学》不能光读《大学》,读《大学》也没法只读《大学》。只要我们读懂了《大学》,原始儒家的几乎整个理论体系我们都可以把握住。)《论语》里面记载了一件事情,孔子在陈绝粮。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有一次在陈这个地方断了顿,没有粮食吃了。(陈在淮阳附近,当时蔡的都城是在下蔡。)据说七天之内,他吃的野菜汤里面一粒米都没有。十分饥饿,“从者病莫能兴”,饿得没有谁能站起来。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是一个很耿直的学生,他气冲冲地说:“老师天天和我们说做君子有多好,做君子也会遭受这种困境么?”孔子回复:君子在困境之中,他能够坚守节操、坚持准则不改变。小人碰上这样的困境,什么都做得出来。没有对社会人生方面的大量经验,没有对社会现实的把握和了解,孔子能得出这种对君子和小人的认知么?人类历史再过几千年,我认为社会上人的基本类型,就是君子和小人这两类。所以,我们把《论语》里所有论君子和小人的那些话放在一起,就会感受到孔子对社会人生的看法特别透彻。这都涉及到了格物致知的问题。

 

我们再举个例子,孔子说过一句话:“巧言乱德”,意思是说:听起来很漂亮的那些话,那些假话会使人丧失对道德的坚持。“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孔子格物致知,思考社会人生的一个结果。小的地方没有克制住,会毁了大计。朱熹在解释的时候,举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不能割舍爱,这会乱大计、乱大谋。另一个方面是“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有勇无谋之人,不能克制自己的怒气,也会乱大谋。

 

朱熹以项羽为例来进一步阐释“小不忍则乱大谋”。项羽这个人多厉害呢?“力拔山兮气盖世”,带兵打仗方面的才能很突出。但最后天下是刘邦得了。刘邦得了天下之后,有一次大宴群臣时就提了一个问题:请各位谈一谈,我刘邦凭什么得到了天下?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大家说了很多原因,但刘邦都不认同。

 

刘邦自己很清楚,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方面,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萧何镇守关中,使后方安稳,同时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草。“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项羽身边也有一个杰出的人物,我们所熟悉的亚父范增。但是范增的话,项羽从来都不听。“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其中,韩信本来是项羽部下,后来才追随了刘邦。所以,韩信特别了解项羽的缺点。他说项羽这个人对部下真好,部下生病,他会流着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给部下。但是当他的部下立了大功,应当加官封爵的时候。项羽把爵印官印都制好了,在手里把玩了很长时间,把印都弄得破旧了,还舍不得把印给立了功的部下,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的这个缺点注定了他是以一己之力跟天下群雄相争。冲锋陷阵自己总是在前面,这很厉害。但是刘邦部下,张良、萧何、韩信这些人都很有才能。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确实是导致他丧失天下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可见,孔子探究社会人生得出来的道理极深。


图片


(文字部分根据常森老师授课视频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往期推荐:


  讲堂丨常森:“格物致知”的传统解释


  讲堂丨常森:“格物致知”就是探究事物获得认知


  讲堂丨常森:君子如玉与格物致知


图片

专    栏

讲    堂

责编 |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