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庙的治国平天下思想

时间:2017-02-20 浏览:2159

    曾庙的治国平天下思想集中体现在中路建筑。宗圣殿,即曾庙正殿,为曾庙的主体建筑。恢复重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原为三间。明万历七年(1579年)扩建,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面阔七楹五间,仅次于孔庙大成殿。宗圣殿不同于其他圣殿,突出特征是“四个三”:即内三圣前三皇,上三联下三碑。



一、内三圣

    大殿正中神龛中祀曾子塑像,两侧神龛中有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从祀。孔庙大成殿是一殿五圣人,即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而宗圣殿是一殿三圣人,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这是其他圣庙都没有的。“三圣”塑像的服饰都不是他们生前的装束,而是冕冠衮服。让曾子穿官服,说明旧时祭祀曾子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


    曾子虽然从政经历不多,但提出了不少治国主张。他揭示了“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基本政治规律,以“明德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治目标,以国“以义为利”为基本国策,以“以仁为尊”为价值标准,以“进则能达,退则能静”为从政要求,特别是在清廉自律方面有系列表述,构筑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因而曾子也不愧为政治家。



二、前三皇


    前面是御碑亭,亭内御碑上部是康熙二十八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的御制《宗圣曾子赞》,下部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清高宗御制《宗圣曾子赞》。宗圣殿大门上悬挂的“道传一贯”匾是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的御笔亲书。康熙、雍正、乾隆是康乾盛世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都对曾子有赞,可见对曾子治国作用的重视。


    康熙《宗圣曾子赞》有“一贯曰唯,圣学在兹”和“明德新民,止善为期”之句;乾隆宗圣曾子赞“孰是中行,授兹一贯”和“三千虽多,独得其宗”之句。还有雍正的“道传一贯”,都强调了曾子在一贯传道中的重要作用。一贯:即一以贯之。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曰。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路方针、政策,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掌握精神实质。孔子对曾子的第一印象是“参也鲁”,也就是说曾子比较质朴、憨厚。但是,曾子能够刻苦学习和实践,终以质鲁之身,得孔子真传,在三千弟子中“独得其宗”,才使孔子的学说传承下来。二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一以贯之,不折不扣、不走样地贯彻执行。


    康熙皇帝的“明德新民,止善为期”,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常说的《大学》“三纲领”。


    “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明德是国家的价值取向,曾子说“国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这里的义就是德。是重德还是重财是做人的原则问题,更是从政用权的原则问题。“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大学》)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梢,如果把根本当成外在的东西而把枝末当成内在根本,那就是与百姓争夺利益。


    就是经商、从事经济工作也要以德为先。曾子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大学》)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行,有了德行才会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会供给使用。


    曾子在此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取财之道:先要有德政,通过德政取得民众和国土,再通过民众和国土得到财富。也就是“德政——民众——财富”三部曲。


“新民”就是使人民革旧图新。《大学》原文是“亲民”,就是亲近人民。不管是“新民”还是“亲民”都是以人民为重。说到底,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纵观历朝历代,横观整个世界,国家的兴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民众。曾子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得到民众的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就失去国家。


这就道出了治国的基本规律。因此,作为从政者就要以百姓的意志为转移,“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与人民在感情上保持一致。亲民最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三、上三联


    宗圣殿原有三幅对联,即门联(现无)、跨门联、明柱联,都以曾子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为核心。


    宗圣殿门联

    衍弌人惠忠恕之心传,学性省克

    开万世至平治之事业,道极明新


    此联作者不详。落款时间是崇祯丁丑孟夏吉旦,即书写于公元1637 年农历四月。弌人即一人,指孔子。平治,为治国平天下之省;明新,为明明德、新民之省,均为《大学》中的词语。全联大意是:将孔子仁爱思想演述为忠恕并得其心心相传,在学习上省察克己成为定性;为万代开启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功业,以明德新民为最高宗旨。


    宗圣殿跨门联

    扩宏毅之襟期,积久能通,直拨群贤而入圣

    具见知之学识,迎机立化,允师万代以称宗


    此联大意是:增强坚定实现“仁”的抱负,长期积聚达到贯通的境界,径直超出群贤而成为圣人;具有全部所见所闻的学识,受到曾子学说教育的人,立即就能得到教化更新,确实可为万代效法而称作宗圣。


     上联“宏毅”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曾子把仁作为理想作为奋斗目标,对有志之士提出两条要求:一是要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二是为实现目标,对事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着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今天我们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宗圣殿明柱联

    执中精允,列圣渊源,约言之统于一贯,故从往者法绍唐虞

    止善明德,诸贤授受,广推之衍作十章,则开来者道传思孟


    此联为原刘墉所书。上联取义于《尚书·大禹谟》,其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句,即宋儒所说的“十六字心传”。意思是说,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专一,又要诚实保持中道。下联取义于《大学》“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全联大意是:精心研究把握中正之道的实质,将本源于列位先圣的“十六字心传”,总结提炼为一脉相承的道统,因此追溯过去,法度继承于唐尧、虞舜;把光明品德弘扬到最好境界,把授受于诸位先贤的《大学》宗旨扩充推衍为十章,那么开启未来,学说传续了子思、孟子。


    这副楹联的重心是上下联的前四个字。“执中”就是坚持正确的道路,不偏不倚,不能左也不能右;“精允”就是对事物要精心研究,确实掌握实质,掌握规律,不能感情用事,靠拍脑袋决策。“止善明德”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达到最好的境界,定了的方向目标,一定要下决心实现好。



四、下三碑 


    月台前有三通碑:一是清乾隆三十六年御制祭文碑,位于东侧;一是清乾隆四十一年御制祭文碑位于西侧。都为螭首方趺,高大石碑,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毓墫立。一是朱熹文天祥赞曾子诗碑,位于东侧。碑文为南宋思想家朱熹、南宋丞相文天祥、明山东巡抚陈凤梧等礼赞曾子诗。清嘉庆九年曾毓墫立。多为赞扬曾子三省、一贯和著《大学》《孝经》的内容。朱熹“理即是心随事显,事能尽理始心纯”的诗句,道出了曾子对程朱理学的影响。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