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下)

时间:2016-10-23 浏览:1371

        曾子在隋唐以前是不太被重视的,这是因为孔子欣赏颜回,所以隋唐以前陪祀孔子的以颜回为主,加之曾子不在孔门“十哲”之列,所以他迟迟没有受到重视。其实“十哲”到底是不是孔门最优秀的,“十哲”是在什么前提下出台的,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开始人们就只有盲目按照《论语》去做,推崇“十哲”。到了唐代,以孝治天下的唐朝皇帝忽然悟到曾子德行、学问的超绝,便开始封他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位于“十哲”之次,这主要是欣赏曾子的孝,这是曾子地位上升的开始。当学者们用思考的眼光,而不是盲从,再回过头来看先秦儒家思想时,才悟到曾子实在是孔门翘楚,是真正的大贤,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曾子的思想德行,终于大放光彩,人们就像从土里挖出了夜明珠,揩去泥尘,还其本初。曾子的地位不是自封的,不是有谁特意捧他,而是历史形成的,是靠事情的真相来说话的,是实实在在应有的地位。


       孔子后的儒家,曾经分为八派,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些派别陷入歧途,走向没落。还有当时百家争鸣,杨墨理论甚嚣尘上,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如果没有曾子得孔子真传、子思得曾子真传这一环节,就不会有《孟子》的出现,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了,这样中国从三皇五帝传下来的道统说不定早已断绝,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史岂止五千年?近期在浙江发掘一座五千年左右的古城,城墙周长近40里,城墙厚约五十米,城外有防洪水的堤,工程之大堪比埃及金字塔,并且在这城的周围布满了村落。精美的玉器数量众多,其工艺之精甚至现代技术都达不到那时的水平,可惜这些工艺早已失传。还有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光亮如漆、薄如蛋壳的黑陶器具,也是现代技术难以超越的。等等。历史记载大禹在会稽山召集诸侯,“万国来朝”,西周初建,方国上千,后来逐渐兼并融合,在秦代实现了统一,秦始皇以为这是超过了三皇五帝的伟大功绩,才自称为“皇帝”。在这几千年的融合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斗争,期间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其真理性的认识就是所谓“先王之道”,是经过了长期历史检验正确的思想,弥足珍贵。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少不了战争,春秋战国兵家孙武总结战争规律写成的《孙子兵法》,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兵学圣典,美国西点军校奉为圭臬。至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治国理政、外交等方面的理论,也像《孙子兵法》一样,甚至当代也无以过之,依然管用,要永远继承弘扬,这是我们的文化命脉,民族基因。这个道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社会人文理论的精华,是先王们领导民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理论总结,是人民创造的,内涵丰富,思想卓绝,比如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等等,都是真理性认识,我们的先民早就懂得、“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神之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爱护自然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爱护和平,仁爱生命以及万物,理性务实等等这些思想,都远远超过西方。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国家,首先是指儒家道统,即先王之道没有断层,这是我们的自豪,这实在是幸运的,这不能不感谢曾子。曾子德行超绝,功勋如天。


孝经.jpg

    

        先王之道,贯穿始终的有一条主线,这就是“孝悌”,“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自伏羲、黄帝以来,一以贯之。而曾子被称作“孝圣”,从理论到实践,对孝道多有阐发。历代对曾子的孝都很推崇,到了晚明时期,“出现了一股推崇《孝经》、注解《孝经》的思潮。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是三部纂集性著作:朱鸿的《孝经总类》、江元祚的《孝经大全》和吕维祺的《孝经大全》。其中,朱鸿所编《孝经总类》成书最早,此书收罗当时可见的几乎所有《孝经》学著作,包括虞淳熙、孙本、杨起元等人及朱鸿自己的著作;而江元祚所编《孝经大全》继承朱鸿之志,其中收录了《孝经》未收录的梅鼎祚所作《孝经疏钞》,其他著作则已见于朱鸿之书;吕维祺生当明末,其所作《孝经大全》则辑录历代之注,取为己用,训诂与义理并重。这三部著作的内容反映出了晚明《孝经》学发展的历时性通程,以他们为代表的《孝经》学者或《孝经学》士人形成了一股致力于研究与提倡《孝经》学的学术立场,而非孤立现象。他们都极为推崇《孝经》,或以为是孔子所作,或以为是孔子嘱诸曾子而作,总之,《孝经》是‘孔曾之心法’,是‘孔曾授受’的经典,是‘曾子之传独得其宗’的根据。


       由此,他们甚至以‘孝’为判断建构了不同于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的新道统观。通过对晚明《孝经》学者道统观的分析,我们可发现其背后深藏着丰富的思想史意涵。”(刘增光《晚明<孝经>学者的道统观—以曾子为中心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这一思潮代表人物之一的虞淳熙的《宗传图》看到,曾子是与伏羲、孔子等并列的传道人物,地位显赫。这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是有根有据的。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