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谢维和:教师之道

时间:2016-11-22 浏览:1028

    仁爱是教师之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最近有两件事让我感触很深。第一,有一次我请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来,我问他们,你们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是怎么看待中国教育的,他说,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他很羡慕也很愿意指导中国学生,因为中国学生对他们相对来说更尊重,这是我最近感受到的一件事情。第二,《人民教育》最近约我写一篇文章谈师生关系。实事求是地说,是因为他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师生关系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从他们反映的情况来看,叫做师生关系的扭曲异化,情感淡漠,互不尊重,甚至是相互敌对。又比如说,在我们国家发达地区,中部发达地区某个省,他们某个城市对师生关系做的调查里面提出,现在师生关系出现几个新的特征,第一个是师生关系表现日趋的冷漠化和麻木。第二,日趋的对立和紧张。第三,日趋的功利化和世俗化。


     这两件事形成一个很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作为中国的传统或者说中国教育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和特点,是过去长年形成的,中国对老师的尊重或者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在我们国家的现实中又出现了这种矛盾。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师生关系能够得到国际上其他学者的认可,而一方面在国内又出现了这样一种变异或者说蜕变,这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从中国传统来说,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当然这个至高无上说的有点高,天地君亲师排在一块。我们讲师道尊严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些,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说大概经过了这样两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最重要的阶段从先秦到汉,这个时候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的尊严,它是建立在一种我们叫做师法或者师承的关系之上的。也就是说它有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派要传习不同的观点,那么作为教师来说,他在学派里面要传承这个学派的基本理念,包括像儒道,包括荀子、墨子、法家的一些理念,通过这样一种师承关系来维护教师的尊严和地位。


     到汉以后,就发生了一些小变化,到魏晋,包括隋,特别到唐以后,佛家的东西特别多,佛家的东西是特别强调这种法的思想,道家更把这个师看得厉害。大家都知道在道家里面最高的级别是师,可是到了隋唐以后,特别是到了后唐的时候,韩愈写了一篇文章《师说》,而这个背后还有一篇更重要的文章,叫《原道》。他认为过去这种传统的师承关系或者说家法师法的关系,最后还是要回到儒家最根本的高度上去。唐末到宋以后,这个时候的师承关系的权威性,就不是简单的师法,而是师道了,就是你能不能真正回到教师最根本的传统根基上去,这就不太在意你是哪个门派,他是哪个门派。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从宋学开始注重于礼,从这里面形成了我们传统讲的道统或者道学,这不是道家的道学,而是强调儒家正统的道学。如果教师的学问,他讲述的东西能够回归到道上,能够代表道,那么跟这个相适应的诗书,包括教材,包括科举内容的研究,都可以相得益彰地发展起来了。教师这种地位,最重要的还是这样的道。所以现在的老师不一定讲究师承,但你要得到最基本的道,这是特别重要的。这个仁爱其实最关键的是他要符合这个道,关于仁爱,我们简单来讲是孝,是慈,是同情,但是仁爱最根本的基础是道。“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规则是道理,我在实施运用贯彻这个道的时候方式是柔和的,手段不是那么刚硬的。礼讲体制,讲制度,但是千万别忘记了,“礼之用,和为贵。”要在实施这个道的过程中来讲仁爱。


     为什么西方人不讲师德呢?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这里面是有道理的,讲仁爱之外还要讲中国的文化,老百姓对政治文化有一个基本信念,一个国家的制度和一个国家的治理一定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一定要有仁爱之心,这是中国文化一个基本的特点。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本身就有很多这样的认识,这样一种制度,所以这是我们理解仁爱的第二层含义,它有治理的意思。这一点和西方教育是不同的。始终不要忘记西方的教育和宗教是分离的,也就是说他的信仰培育和知识的传授是分离开的,而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很仪式化的教育教会,信仰的培养和志向的培养大多数是要靠我们的学校来完成,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人要强调仁,仁里面讲一个敬,用敬来替代。所以这个爱是跟敬在一起的。


     后来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主敬为涵养之要”,先要主敬,才能仁爱。包括蔡元培,他讲究美,认为美可以培养。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讲的仁爱的含义。我们的教师培养,用我自己的话就是“师与道”,总体上还是好的,总体上我们师生关系还是健康的,只是在某些地方师和道出现分离。你不能够体现,不能够代表,不能够去以身作则率先实践道,怎么能获得尊重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怎么样使中国的教师得到敬爱,首先一定是要把道扶正了,我们要贯彻起来,弘扬起来,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师道的形象树立起来。现在“老师”的称呼被社会用滥了。什么人都是教师。这个师和教又出现了分离,不去搞教育的人也可以称之为师就麻烦了。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也是马一浮先生,他这个人非常严谨,有一次一个叫李芳远的人士给他写信,并以“师”相称,没有想到马一浮先生不认这个账,他这个人并不是什么人叫我老师好听就接受。于是他写了一封信,非常严肃地纠正:“凡世间名字称谓,各有所当,岂得混乱而施。又贤固未尝及吾门,未具师资之礼而遽自称弟子,亦为不可。若依通俗以先生见称,自称后学,此犹不失于礼也。”讲的非常好。我们现在什么样的人都是师,如果孔夫子当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知道今天的“师”被滥用到这样,一定会把肠子都悔青了。


     所以我最后的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仁爱之师要有仁爱之心,这是我们教师培养或者教师尊严最根本的。但是我们也一定要和道结合起来,一定要和我们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同时也一定要和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