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吴颖慧:我们为什么喜欢敬德书院?
敬德书院建院整整一年了!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切磋、交流、沟通、协调,敬德书院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矫健前行的步伐,毅然决然地屹立在海淀教育人的面前。这一年中,从人员、制度、机制、环境、文化到课程,作为一个现代书院应该有的一切,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过程,在这中间多少艰辛、困难、窘境、烦恼,自然是不足与外人道的,既然选择了创办书院,就应该义无反顾。
目前,我们书院工作人员仅有六人,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工作关系依然散落在海淀各个学校里,可是本着对传统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热爱,以及国学本身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使然,我们都经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工作任务转变到事业发展等这一心灵历练、精神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文化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家不知不觉都喜欢上了敬德书院。在此周年纪念之际,我们突然想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喜欢敬德书院?下面从五个方面简要谈谈缘由。
一、这里有书香
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书院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精神生活场所,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孕育场、灵魂安憩所,是我们民族精神圣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的衰落,必然导致中华文化精神的衰落,导致中国文化传播传承即教育方式的失落。
我们民族有着人类历史最悠久的教育史。孔子创办的私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早的大学。孔子私学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当时就已经涵盖了人类教育的基本价值。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一直都在忽明忽暗地秉承着孔子私学的精神要素与亲和方式。而书院,就是这种教育使命与家校一体育人、育才方式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书院是中国式教育最合适的场所,书院教育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传承传播的最佳形式。书院,不仅是中国读书人最向往的求学之地;也是中国老师最心仪的生活方式。
建立书院自然离不开书,书是传统书院的根本,书院里应该处处弥漫的是书香、墨香的温润气息。从书院发展历史来看,书院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藏书、读书、讲书和著书的地方,这就是传统书院的四大基本功能,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敬德书院的创建,也是把“书”作为核心地位的。在这一年中我们不断深入到各大书局或出版社,去精心采集各种传统文化书籍。目前敬德书院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达到6000多册,其中线装书也达到400多册。新近又购买了汤一介先生生前主持编写的《儒藏》全套书籍。除了文本书籍以外,我们还利用信息化手段,仍然按照经史子集等四类,建立了集文字、音频、视频一体化的电子书库。可以说,我们敬德书院里不缺书,我们没有独立的藏书楼,但前后院各个房间都是“藏书阁”。教师来到这里可以随手翻动书籍,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对话,在书香、墨香中体验教育生涯的优雅与美好。
二、这里有读书人
像所有现代书院一样,书院建设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师资问题。书院讲究要有 “ 山长”,要有自己的文化大家,要有自己的教授团队、学术团队,可这正是所有新建书院最困难的一件事情。尽管敬德书院得天独厚能有幸聘请到楼宇烈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出任院长,但是学术和教授团队的组建仍然是困难重重。国内儒学人才本来就稀缺,就算依托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学院的优势,但是仍然 “ 捉襟见肘”,几乎日日为请谁来上课的问题发愁。敬德书院到现在已经聘请了两批学术委员,共 3 0 多位教授学者,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讲学、授课和学术研究的实际需求。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中,敬德书院先后举办了100多次学术课程和学术活动,而这就意味着几乎每天都要有学者教授来此地授课或者做学术研讨。
当然,教授学者的到来,使得敬德书院高朋满座、门庭若市,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就是我们心仪已久的书院现实生活。今后我们将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搭建更加人性化的学术平台,吸收国内外更加优秀的教授、学者,来敬德书院授课,合作开展研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会讲、国学师资培训、文化传播及学术出版等途径,让中小学教师来到这里得到更多文化滋养、人格影响和精神享受。
三、这里有国学经典课程
书院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课程构建。课程是书院的根本,书院的课程应该是儒释道兼修,但各个书院课程应该是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敬德书院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紧紧围绕四书五经展开,属于骨干教师国学核心素养提升类课程。敬德书院作为一个面向中小学,重点培养有君子人格的师资培训基地,从一开始就着力构建研修、读经、会讲和学术等四种课程体系。其中研修课程是为学校打造的为时一天(8小时)的课程体系,上午以聆听教授讲国学为主,下午以分小组自主研修活动为主;读经课程,则建立了“中华·敬德读书会”,上学期讲读了《论语》20章,本学期阅读《孟子》;学术课程则以一学期为单位,完成一学期的课程,比如古诗词欣赏与创造、礼乐文明教育、《诗经》讲读课程等等学术类课程。四类课程共培养学员2000多名,对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国学素养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敬德书院的行走之路就是课程建设之路,是开放的、逐步生成的。我们非常珍惜每一位来书院讲学的学者教授,严格做到每一节课、每一次会讲,都要做到文字纪要与音视频资料同时并存,往往一次讲座就留下上万字的资料,这些都是书院宝贵的课程资源。目前我们在两期礼乐文化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与清华大学彭林先生合作,正在编写《中小学礼乐文化》教材,将由语文出版社出版。楼先生目前还正组织书院学术委员会,编写“传统文化教师必读”教材,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四、这里有师生如父子
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最早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族类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祖先和君师,就没有人的存在,没有天下的太平。“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晴雨表。而这种尊师的思想,在西方所谓民主教育的冲击下,几乎遗失殆尽。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也成为笑谈。而在我国传统书院里,向来有“书院如家庭,师生如父子”一说,师生情谊流传下许多千古佳话。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嵩阳书院。师生关系是传统书院的精髓,也是书院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楼先生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他创办书院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师生如父子”的传统师生关系。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楼先生携他30多位弟子及家人,在敬德书院举行了“中秋赏月”雅集活动,古琴昆曲、鸿雁飞舞、邀月共欢,师情融融。通过书院建设,我们需要弘扬的就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尊师重道思想,还现代教师以师道尊严。
五、这里有修德养心的气场
毋庸讳言,敬德书院是传统书院的复制品。尽管这个院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中法大学的光辉也曾滋养着这个小小院落。可是,作为书院,他仍然缺乏传统和历史,是现代人建立的现代书院。我们没有能力穿越时空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书院,但是我们可以复制、可以改造。从建院初期,我们就走遍国内著名书院,从白鹿洞书院到岳麓书院,从嵩阳书院到东林书院,从尼山书院到贵阳书院……一次又一次,去寻找书院的精神脉络。书院的建筑风格、楹联门匾、室内装饰、文化摆件、祭祀用品、案台笔墨、古琴茶道,这些书院的精神载体、外在形式,我们不求“货真价实”、真迹墨宝,但求“以假乱真”、应有尽有,即使不具备书院文化传统的“神”,也一定要具备书院文化的“形”,做到“形似”。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形似传统”的现代书 院,营造一种 “儒学的气场”,让前来研修的教师,在这样氛围中学儒、行儒,做到“正心诚意”、“明德至善”、“知行合一”。当然,更要让中小学教师在读典诵经中接受古圣先贤的训导,在泼墨挥毫中体验儒学文化的深髓;在听曲赏琴中领悟人生玄妙;在品茶论道中倾听内心呼唤。
一年多来的实践,来到敬德书院的干部教师超过3000人次,无人不赞叹书院的儒学氛围和文化气场。北师大于丹教授来到书院,从进大门那一刻就不断赞叹:“太有儒学气场了”、“太喜欢了”。许多校长教师都反映,来到这里,不知不觉心就突然静了下来,人也儒雅了很多,变得清明平和起来。
总之,尽管我们在创办一个小小的敬德书院,但却时时能感觉到肩负的民族文化觉醒的使命。书院梦是学术梦、文化梦,更是教育梦、民族梦!我们以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梦,来实现读圣贤书、论仁义道、履君子行,进而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我们的书院建设之梦。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