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傅首清:涵养“四气”尊德性 复兴书院树新风

时间:2016-11-23 浏览:1080

     今天是敬德书院成立一周年纪念日,也是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6周年。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以“儒学文化与家风家训”为主题的秋季论坛,这既是关注文化传承、关注家族命运的教育情怀的体现,也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教育论题。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近者悦,远者来”,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台湾的学者冯沪祥先生,也在百忙中前来参加论坛,对论坛鼎力支持。敬德书院每年举办春秋两届论坛,邀请来自文化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于此,进行学术研讨活动——这是海淀教育发展史上的盛会!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是经世之用、知行合一、功行实践的思想体系,是主张建立仁者爱仁,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道德体系。它注重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的教化、家族的传承和国家的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目的。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两千多年后,中国教育仍应秉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书院就是对孔子办学的继承与发展。书院是中国式教育最合适的场所,书院教育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传承传播的最佳形式。书院不仅是中国读书人最向往的求学之地;在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中国教师最心仪的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当代教育综合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毅然决然地决定创办敬德书院,就是要借助中国传统教育中书院的模式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德,安顿师心。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一千多年,经历了从民间私人办学,到被官府纳入体制,从思想争鸣到因言获罪,直至在现代西式教育的冲击下瓦解的过程。而现在书院教育正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重放异彩,正因为如此,书院才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敬德书院自去年创办以来,同样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同仁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回想书院创办一年多的经历,我们有以下四点体会:


第一、奠基文化底气,为教育系统培养仁爱之师


     何谓底气?底气就是民族文化的元气,文化的自信,也是文化的力量。多年来由于文化传统缺失,一代又一代人没有了传统文化的底气,没有了文化的根;却多了人与人争斗的“戾气”,生存的“怨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我们忘记了“躬自厚”,忘记了自我反省,却总是厚责于人,以至于戾气横生,将自己做人的底气渐渐泯灭!这已经变成了中国现阶段的一种社会现实,而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教师,自然难以幸免。可是,习总书记说,人民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教师是一项“以人育人,以心育心”的事业。相比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还差了很多,如果教师缺乏了仁爱之心,我们的文化传承就岌岌可危了。儒学是一种做人的学问,强调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这些做人的基本品质,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面对海淀2万多名中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场所,走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模式,让教师能够真正在这里休养生息,以儒养气,做到通明达理、知行合一,培养有德行,也有底气的仁爱之师。敬德书院正在这样做,这一年多来我们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课程板块,设计了研修、读经、学术、会讲等四类课程体系,其中的礼乐文化、诗词欣赏与创作、书法鉴赏与创作、《论语》读书会等课程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培养教师的德行素养、文化体育方面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第二、养育儒雅静气,为教育发展培育君子之风


     古人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境如水,处变不惊。今天的北京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固有的教育格局、学校布局、育人模式、评价体系等不断被打破,“变革、重组”成为首都教育的主旋律,首都的“新教育地图”正在形成。面对这样一个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时代,教师一方面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君子风骨,有儒者静气,要有定力和辨析力,沉着冷静地顺应发展,应对变革。敬德书院的建立恰恰适应了时代变革的需要,为师者儒雅静气的培养提供了文化场所,帮助教师“守心灵一方平静,悟师道千古儒风”,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短短一年时间,数十位学者走进书院讲学论道,百余场学术活动吸引了两千余人,三千五百余人次参与。书院研究人员撰写并发布学术宣传微信百余条20余万字,学刊、编著、教材、文集等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国学教育资源库。为干部教师搭建了一个静心研习、敦学潜修、积淀学养、涵养德性的学习平台。


第三、传播浩然正气,重塑返本开新的领导之风


     孟子有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书院对个人的塑造,对社会的影响,对国家的担当很少用激烈的方式展示,但它如流水般润物无声,它用晨诵暮醒,用会讲论辩,用古圣先贤的教诲,把人间正道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刻在修习者的灵魂里。书院的教导、熏染、培养如水般柔弱无形,却能在国家危亡、社会崩塌之际化为锵然坚冰,展示傲骨与气节。这份刻入文化灵魂的正气让书院在育人时无不重视修德,无不重视修身,无不重视君子人格的修养。于是,无数书院学子,不论富贵还是清贫,不论英雄还是凡夫,不论高居庙堂还是退守书斋,始终意诚心正,修身以正,率身以正,始终行走正道,传播正义,弘扬正气。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敬德书院从创办初期就没有仅仅被当作一个师资培训基地,我们把办书院当作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和研究院来办,追求高品位的课程建构。敬德书院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书院的现代升级版,它以东林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为精神楷模——这是敬德书院一开始就在业内有良好口碑的原因。敬德书院初建时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师资,为此我们积极与周边的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国学院的资源开展师资培养工作。今天,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五家单位分别给敬德书院授牌,成为共同合作的研究基地、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我们也聘请了新一批的书院学术委员,他们不为路远,不辞劳顿,古道热肠,来到书院参与规划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当然,还有一批默默支持书院建设的教育界、文化界、艺术界甚至宗教界的同行、同道,大家都在为打造一个弘扬传统之道的现代书院而努力,为共筑中国教育梦而坚守不懈。


第四、弘扬探索勇气,坚守不辱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北宋王安石曾在《游褒禅山记》中感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们地处西山,风景秀丽,然而也是路途遥远,虽不是人迹罕至,却也非坦途。大家能够在今天共聚于此,相信都是走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上的有志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敬德书院以优秀学者为核心,凝聚国内外社会各界国学同道,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会讲、公益讲座、国学师资培训、经典教育普及、文化传播及学术出版等途径,让传统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化人心、接地气。可以说,作为现代书院,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敬德书院是在没有任何程式可以模仿,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的条件下奋力探索而成的。


     有人说我们是复古,有人说我们是沽名钓誉,还有人说办书院是过时的、是落后的。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中国教育不能传承中国文化,民族的根与魂由谁来承袭。没有根与魂,民族精神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般摇摆不定。而纵观历史,书院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一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书院发扬光大了传统书院的读书、讲书、藏书、著书等功能,尽管创办之路困难重重,但海淀总算迈开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依托海淀的区位优势,整合高校、社会、民间各种国学资源,相互扶持,建立一个立足海淀,辐射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的国学教育共同体。如果今后能够融入海淀大西山传统文化建设中,与海淀北部地区的文化建设相融合,教育书院发展将会有另一番天地。经历一年多岁月磨砺,风声雨声,我们依然是激情澎湃,信心满满,坚持走现代书院兴办之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教育梦,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智慧与力量。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