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修身以礼 天下大治

时间:2016-05-06 浏览:4176

     为了推进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海淀敬德书院与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共同启动了中小学生礼乐文明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2015716日,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海淀教科所吴颍惠所长及多位海淀区干部教师,参加了在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召开的教材研讨会。


礼乐教化教材缘起

中华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言,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的同义词。礼是中国人世界里一切行为习俗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乐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了解礼乐,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乐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彭林教授多年致力于礼乐文化的现代传承,认为礼学研究的最终关怀应该落在当下。传统礼乐的学习和实践,不仅可以使我们外在显得彬彬有礼,更能培养自身的美德与善心。而由于礼乐紧密结合现实的特点,使得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开始得越早越好。古人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为此,我们需要撰写系列教材,培养有德行、敢担当、懂礼仪的谦谦君子。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本次教材研讨会邀请了数位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教材的宝贵意见。育鸿学校的毛益华老师指出孩子们喜欢形象思维,在教材中多插入一些形象化的插图或视频,更加直观,更能引发学生兴趣。花园村二小的于澎老师谈到如教材内容可稍多于一个学期的课时总量,则能够保证教师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便于开展教学。人大附实验小学的龙金辉老师建议在小学低段教材中设置礼仪经典语句的诵读环节,在读中学,在诵中悟;北外附校王君老师指出课后练习应该考量如何内化的问题,多出讨论、辨析题目。七一小学的闻琪老师谈到教材每课书的故事导入部分很重要,另外孩子们会对富有情境的文本更加喜闻乐见。红英小学的张杰利老师认为,礼乐教材应该体现相关实践活动,如礼乐经典诵读大赛,礼乐剧本演出等,并设立实践基地进行拓展学习。此外,多位老师都指出可以设置贯穿教材的几个核心形象,从而摆脱教材的说教式编写,让学生于不同情境中在小主人公的引领下主动探究、学习。这些都是极富教育实践智慧的建议,相信会在今后完成教材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修齐治平立身之本

以何种体系与逻辑关系统筹小学、初中、高中三本教材是此次研讨会讨论的重点。海淀教科所吴颍惠所长指出,小学生年龄尚幼,教材当以仪容仪表礼仪为主,以坐立行走、进退周旋的基本规范作为修身的主体内容。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在家庭中的责任日益凸显,可以以家庭礼仪为重,贯穿追念先祖、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的理念与规范。高中阶段则当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公德、惜物、环保意识及其礼仪规范。彭林教授认为如此确定三本教材的逻辑体系,体现了《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修习容礼而后身正,践行家礼而后家齐、贯彻公共礼仪规范而后兼济天下,实现平天下的理想。


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本次教材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但是时代赋予我们沉甸甸的使命感定会继续鞭策编者砥砺前行。我们相信这份教材在以彭林教授为代表的清华尖端礼学研究机构的学术支持下,结合海淀区优秀一线教师提供的实践经验,定能不断优化完善。编写完成后,这份中小学礼乐文明系列教材将逐步走进海淀的传统文化课堂,并将作为敬德书院学术课程之一的礼乐文明培训班的常态化教材进行师资培训,真正为海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贡献力量。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