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详情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才能更“接地气”
书院依托海淀丰厚自然人文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干部教师传统文化研修、课题研究与学术研讨等活动,设有“讲堂课程、研修课程、游学课程、实践课程、读经课程”等五类课程。课程面向我区中小学干部教师,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其授课。
作者:张晓玉(海淀教科院)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相继颁布文件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尤其是在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润泽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要看到,如果没有学校主动、积极的实践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只能是飘忽不定的,永远也接不了地气,扎不下深根。这是当前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主题性、系列化的培训,增强干部教师的认同感。
由于某些历史及现实的原因,中小学干部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普遍不够重视,优秀师资严重匮乏,而且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小学还比较普遍。以海淀区为例,根据海淀民进区委《2013年海淀区中小学国学教育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问卷所列出的海淀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所面临的9项困难中,“缺乏师资”位列第二,“领导不支持”位列第五,都是比较突出的困难。在“教师获得国学教育的途径”方面,参与调研的198名教师中,有162名选择“自学”,其他依次为大学教育、电视媒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机构。可见,海淀区受过系统国学教育的教师还很缺乏,而且职后培训渠道和方式也极为有限。
为此,让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学校真正接上“地气”,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就需要完善教师的职后培训渠道,开展各种针对性、分主题、系列化的培训。根据干部教师的具体需求,精心设计培训主题和内容,以确保培训的效果。例如,培训主题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层面:第一是传统文化常识类培训课程。如国学通论、文字训诂、礼仪应对、经典概述等,让老师们对国学有个大致的、广泛的了解。第二是经典研读类培训课程,聚焦到对《论语》、《孟子》等根源性典籍的集中阐释与讲解。第三类是传统技艺类培训课程,内容可涉及书法、国画、太极拳、二胡、风筝等传统技艺。第四类是传统人格修养类培训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有仁爱之心的教师,而以儒家为主脉的传统文化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格建设和修养,是培养仁爱之心的宝贵资源。这几类课程的培训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使他们一朝掬饮,终生受用,也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当然,这种主题性、系列化的培训既可以由学校来开展,也可以借助区级力量共同实施。
二、创办以教师为主体的经典读书会,唤起教师对经典的亲切感。
读书会是一种有效的、持续性、常态化的学习平台。它看似平常,但却是能够燎原的星星之火,能够酝酿春意的生命的种子。学校老师可以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相聚在一起,奇文共赏,疑义相析,从经典中汲取有益人生与教育的智慧,做有君子品格的现代仁爱之师。
为了让读书会能够真正有效地实施和运作,可以在流程、内容上多做探索。以海淀区“中华·敬德读书会”为例,这一读书会是2015年1月创建的区级读书会,诵读内容以四书为主。读书会现有45位会员,都是来自海淀区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每周三下午是读书会的固定活动时间,每次都会邀请一位在国学研究方面有精深造诣的专家学者为大家做导读。每次的读书活动都按照一定的流程来开展:活动伊始,学员向专家行鞠躬礼,以表达尊师重道之意。之后,有学员带领大家朗读当日将要学习的篇章,随后专家逐章进行讲解,在字句阐释之外,还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大家既理解文意,又领悟了文字背后的圣贤性情与人生道理,自觉地用古代君子的品格和言行来要求自己。讲解完毕,师生相互交流研讨,最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当天的读书活动。在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之后,还会让学员分组讲解相关篇章,专家进行点评并为大家做导读。目前读书会已经举办了12次读书活动,对《论语》的讲解也已接近尾声。
这样的读书活动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纯培训的“一鳞半爪”式的支离的印象和被动的接受,真正让老师们主动地走进经典原文,一窥经典原貌,深入地开展阅读,对经典有较为系统、完整、深入的认知。第二,读书会学员分组讲解的方式可以让老师们克服对经典的恐惧,敢于“开讲”,为他们今后在学校开设相关内容的选修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可以让他们熟悉读书会的常规流程,回到学校可以开办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主体的二级读书会,点燃更多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在整体上提升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品质和效果。
三、鼓励教师以多种方式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提升教师参与的责任感。
学校要鼓励教师寻求传统文化与本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让传统文化与每位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真正产生关联,让课程实践开展的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
从海淀区中小学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三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校本选修的方式,开设国学选修课程,进入课表,保证课时。这种方式目前主要依托语文学科的老师来进行,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例如,知春里中学选用中华书局修订出版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在高一开设了选修课,由高一年级的张娟老师在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为选修该课程的30多位高一学生讲解相关课程内容。八一学校的申增富老师开设的校本选修课《来自孔子的智慧》自开设至今已有七年,目前已成为学校报名人数最多、学生评价最高、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精品选修课程。以该选修课为龙头,学校还整合课程资源,开设了“《论语》专题”、“《诗经》专题”、“《史记》专题”等的专题教学。二是通过多学科渗透的方式,在历史、思想品德、综合实践等相关人文学科中渗透。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很多著名的文章,如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都既是文学名篇,又是史学杰作,同时还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其中蕴含的修身励志、治国理政之道也是学校德育的有利推手和宝贵资源。理工附中在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方面有比较深入的探索。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北京版)》的不同单元的内容分散到语文、历史等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认领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融入本学科教学之中。同时,他们还尝试了在数学、化学等学科中渗透古代数学、化学等的相关内容,并形成小课题进行研究。另外,清华附中《走进圆明园》的课程也是在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美术、英语等多学科的协作与融通中开展的。三是结合社团和传统技艺课程开展教育实践,坚持在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剪纸、曲艺、木雕、篆刻等课程中渗透,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服务于社区民众。如八一学校开设了《茶艺》《书法》《皮影》《京剧》《武术》等传统技艺类特色课程,部分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学生成果。另外,八一学校还结合学科知识(历史、地理、政治、传统文化等)探索了文化游学的教育方式,在高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开设了包括山东文化游学、河南文化游学、南京文化游学等游学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通过以上三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各学科的教师就被最大限度地纳入到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来。同时,学生也会在最大程度上受益,主动成长为传统文化的优质根苗。
四、以课题研究引领传统文化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保证实践的科学性。
当前,无论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在北京教育改革的层面,都对当前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4月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大中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原则、内容、推进策略与保障措施等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另外,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指出,北京市中、高考语文学科的分值将增加,而增加的分值将向传统文化的内容倾斜。这就对当前中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效应对这些要求和挑战,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引领的优势,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策略,使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获得实质性推进。
老师们可以根据实践内容设立若干课题,如在课程实践方面,可以分设国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学科渗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研究、传统技艺课程的实施研究等不同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学生公民素养研究,以培养具有君子品格的现代公民。以理工附中为例,该校形成了以校长领衔的总课题“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为核心,以各学科教师的子课题为辐射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理工附中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已经设立了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德育等几乎所有学科的30多个子课题的研究,并且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这种设立研究课题的方式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有助于把内容进一步聚焦,细化,让实践更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有成果,让研究过程更严谨,成果更丰硕,实践指导力更显著。其次,可以把更多相关的老师纳入起来,建立起一支研究团队,让研究的涉及面更广,关注度更高。最后,还可以让学校更好地借助专家力量,在开题论证、过程研究及成果梳理等方面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
以上是目前让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更“接地气”的四种方式。这四种方式是相辅相成、相互生发的。培训是热身,是动员,但培训的主题性、系列化又可以发挥长效作用,让教师在聆听专家观点中走近传统文化;读书会是培训之外教师接触经典的一种更常态的自主研修平台,可以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深度阅读中走进经典,并在团队协作中走得更深更远;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将所学所获应用于实践、在经典要义的传达中影响学生、加深体悟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产生困惑;而课题则是有效解决实践困惑,让实践更加深入扎实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如果中小学能够充分、合理地运用以上四种方式,就能最大可能地激发起干部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的热忱和责任,并在这种热忱和责任的驱动下,成长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主力军。相信有了这样一群人的深度参与,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能扎下深根,结出硕果。
(本文系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