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从“共同体”到“共生体”—给教师一方文化栖息地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 方妍
作为一名工作30多年的基层实践者,对教育家精神的认识,有两点最深的体会。
一是不能认为教育家精神一学就会。它是有很高的门槛,是稀缺的资源。定义真正的教育家,不是他的学科和学术成就,而应该从精神层面上来界定,是教师生命的自觉。作为校长,我只能去点燃、去唤醒,无法给予。
二是教育家应该是社会最卓越的精神代表,因此必须在形而上的层面留有足够的地位和空间。教育家必须要有哲学的态度和见识去思考与推动我们的具体工作,也就是说教育家首先应该是教育哲学家。教育家特别要警惕世俗化和庸俗化,这一点我认为我们要特别警惕。
再来讲为什么有这个题目?其实共同体已经不是很低的目标了,为什么还要讲共生体,凭什么迈向共生体?后面这个追问,我可以用一些场景来讲。因为教育工作的活动是精神活动的共同体,不少内容只是物理的变化;而共生体应该完全是化学的反应,能有这类反应的,无论是原料还是催化剂,都应该是一个字——那就是“爱”。没有爱,无法成就教育家,更没有教育家精神。所以讲文化的栖息地就要有文化的底色,文化就是一种化学反应。如果用道和术来讲的话,共生体就把教育推向了道的层面,而非我们日常教学常规术的层面。
回归到我们清华附中如何抓队伍建设,如何来营造一种文化的栖息地?我就想到了当年我看的一本书——《将心注入》,这本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也曾推荐给附中的老师们。给我的启发就是我认为当前没有好的教师就不能有好的学生,只有真正对老师好,才是真正对学生好。这个逻辑关系不能够本末倒置!
去年我在附中进行了治理体系的变革,从传统的管理向治理迈进。围绕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制度性体系、规律性认识、人性化理念、法治化环境等方面着眼思考。有的老师会问这跟文化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特别大,真正的治理就是要释放和激发所有老师的活力,让老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所以我提出来要打造适合的治理体系,锻造适应的治理能力。为什么用适合和适应两个词,就是因为要针对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提出。我们最大的一个方案,就是让老师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去,成为学校的主人,融合到学校的管理中去,真正从共同向共生迈进。共同——我理解应该是制度的约束,但是共生——应该是精神的引领,这就是我们提出治理的作用和未来要持续推进的方面。
我们认为,如果达到了这样一个治理体系的构建,那么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或者是教育家。幸福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我特别希望老师走进附中校园是非常高兴的,坐在附中的教师食堂是充满感激的,走进附中的教室是跟孩子有爱共生的,那么这种幸福才能够成就他灵魂真正的自由,才能是生命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们要打造的就是这样一种环境:让老师真正感觉到他是幸福的。
如何做?清华附中人从百年奋斗的经验中总结出治校三件法宝:
第一、时代为志。它决定我们用什么高度培养人。要跟党和国家的要求一致,即要回答“教育三问”中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第二,育人为本。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但用什么态度来培养人? 我常问附中的老师:是不是有底气称自己是教育家?没有教育家精神的内核,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究竟还会不会是一个全力以赴的姿态呢?当仁不让!清华附中要把争当教育家作为基本态度。
第三,行动为要。高质量教师是一切行动的源头活水。清华附中的老师应该有求真的勇气、向善的本心和审美的眼光,这就跟教育家精神相近了。
此外,学习也是成就教育家或者唤醒教育家精神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身示范,自己读书,读完以后每月给大家推荐一个读书的小册子,校长做引领。我还领学青年沙龙,在实践中学,跟身边的榜样学……
我们是“两手抓”——“育”与“教”两翼齐飞。新时代的教师也要被育,也要被教。我们注重提升全体教师育德的能力,如“三全育人”专项布置会、有主题的每月德育培训、班主任团体辅导、学科德育展示……也着力培养德育人才的后备力量,如班主任师徒结对、每学期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青年班主任工作室、青年教师读书会等。清华附中的课堂应从教与学关系走向生命相互影响。与此同时,配合实施“科研项目育才机制”,坚持“大课题、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教科研理念,鼓励老师们教研不断突破。
最后,我们营造了一个文化栖息地,贴心优化教师成长发展的“软硬件”。
1、线下“我们工作室”+ 线上“云上工作室”。“我们工作室”是集自主研修、教学研讨、读书交流、团体辅导等功能为一体的幸福空间;“云上工作室”给全集团提供共建共享的高效平台。
2、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数智素养的培育。推进建设附中版 AI+ 教师发展助手。我们也做了一个数字人,名字叫小青,专门收集附中学生、家长,还有老师的一些问题。从后台监测动态了解,学生在干什么,老师在想什么,家长在想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策略指导。
3、设立校长奖。目前已经是第三年。这个奖项的特点是分年龄段。35 岁以下的称“自强杯”,在每年的“五四”颁奖;中间段叫“风华杯”,在每年教师节颁奖;还有德高望重的“厚德杯”就在元旦联欢颁奖。每个重大节日都有老师自己讲述育人故事,非常生动,非常感人,慢慢地就形成了附中的文化。
4、教师进修方面,设立教师海外研修项目。比如教师到芬兰学融合课程,学来以后进行分享,我坐在下面听,倒并没有感觉给我带来什么特殊的东西,但是感觉更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老师们的视野和格局打开了。“教育家精神”中的教育家,要有视野和格局。长期在校园里,容易倦怠,容易视野狭窄,所以让老师们出去见世界,见天地,这个也特别重要,这也是一种文化的气息。
最后有一个展望,还是要努力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源泉和活水。只有好的老师,只有拔尖创新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来好的学生和拔尖创新的学生。我对自己有两个要求,一是避免功利化,二是避免僵化管理。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作为校长,我讲三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是对学校的战略设计,二是其实施路径,三是要面对成效的挑战。面对中考高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育人实践永远在路上。
这个时代乃至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共生的关系,只是我们的认识和感悟,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重要,有的认为无所谓。这种共生其实是我们对世界和自我价值观的要求,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用最大的耐心去孵化教育的未来。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