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对话:走向“ 教育家精神 ”自觉,扎根教师日常生活

时间:2025-10-13 浏览:0

主持人 |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赖配根

对话嘉宾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 成尚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檀传宝


1.png


赖配根:成尚荣老师与檀传宝老师都是我十分敬仰的教育界前辈,能与二位对谈,我倍感光荣。今天的研讨主题“弘扬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极具意义,而我们对话的主题“走向教育家精神自觉,扎根教师日常生活”与之紧密相关。去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 2035 年教育家精神要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请问二位先生:具有教育家精神自觉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突出特征?


成尚荣:感谢主持人,很高兴参与此次座谈。坐在这个舞台上,我内心满怀崇高的敬意,想要向教育家们致敬,同时也深感我们肩负着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责任与使命。刚才聆听了谢维和教授的讲话,我深受启发,他从教师与教员的角度进行了清晰的分析,让我收获颇丰。对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使其成为我们的生命自觉,我有以下四点体会,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2.png


首先,生命自觉体现了精神的主体性。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具有主体性,拥有精神追求的自主性。马克思对人的论述同样适用于教师,人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抽象存在,人不仅关乎自身,更与社会和国家紧密相连,人是站立在世界之中的。因此,实现生命自觉,就是要让教师拥有精神追求,凭借精神的力量站立起来。


其次,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的生命自觉,体现了文化的进步性。恩格斯作过这样的判断 : 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 ,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人总是朝着更高的境界前行,这便是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生有三次自觉:第一次是自觉认识自己;第二次是自觉陶冶自己、修炼自己;第三次是自觉自愿、持续不断地改造自己。若能做到自我认知、自我陶冶并不断改变自己,这实际上就是文化上的进步。


再者,这种生命自觉离不开教师的反思。我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中,虽有进步,但也存在困惑与难题。生命自觉,就是要对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不断思考,持续改进自己,成为像佐藤学所说的“反思性实践家”,而不仅仅是普通的实践者。


最后,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生命自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便到了 2035 年,广大教师都已自觉追求教育家精神,这也并非终点,仍需继续追求,这本身就是生命自觉的体现。以上就是我的体会,还请檀老师批评指正。


檀传宝:很高兴有机会与成老师对话,聆听谢老师和吴院长的发言也让我感触颇深。其实,我们可以将视角放得更长远,教育家精神之所以备受关注,源于习总书记 2023 年的教师节致信。实际上,在教师伦理学领域,教育家精神是一个常规话题,只是经国家领导人关注后,引发了更广泛的响应与重视。


成老师刚才谈到教育家精神自觉需要一些条件。在海淀教科院编写的《温馨的师德》一书中,收录了我的两篇文章,其中《新时代教师师德修养的三个方向》一文与当下的话题较为契合。由于我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无论是德育还是教师职业道德研究,都秉持基本理论思维。因此,在我看来,教育家精神主要包含三点。我思考过 “家” 的含义,“家” 的第一个特征,是具备与道德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业务能力。例如,一个舞蹈家不会跳舞,一个作曲家不会作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先不论能否成为教育家,若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首先必须具备专业上的自觉,即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我平时上课有一个严格要求,比如规定 5 分钟的授课时间,就必须在 5 分钟内把课讲好,10 分钟也是如此。若没有这种能力,显然是不行的。以数学老师为例,要对孩子充满关爱,同时能把数学教好,若数学教学效果不佳,想成为数学教育家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能够把课教好的老师众多,但他们只是先生,未必能成为 “大先生”。从先生到 “大先生” 的跨越,关键在于气象之大。刚才谢老师和吴院长都提到了道德人格与境界,吴院长着意强调了 “德” 的重要性,确实如此。只有围绕 “德”,才能拥有大格局,超越生活中那些琐碎的、阻碍成为教育家的烦恼。就像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所表达的那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诸多困难,若没有大境界,或许能在教学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很难成为大家,因为成为大家需要克服重重艰难险阻。


第三点,即便业务能力最强、道德境界最高,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修炼,因此自觉至关重要。若没有自觉且坚定的奋斗精神,难以成为教育家。我特别强调自觉中的内在驱动力,因为外在压力无法让人持久坚持。只有那些看到学生成长便由衷喜悦的老师,才可能持续修炼自我,最终趋近教育家。所以,我认为教育家精神自觉主要体现在业务能力、道德境界和内在自觉这三个方面。


赖配根:感谢二位从不同维度对教育家精神自觉的特质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这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广大普通教师,都身处日复一日、琐碎的教育生活之中。那么,如何从这种日常生活出发,唤醒、激发每位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呢?关于这个问题,刚才檀老师也有所提及,能否请两位老师为在座的校长和老师们进一步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意见?


檀传宝: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实际上,教育家精神的弘扬确实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进行修炼。在修炼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不容忽视。其一,是个体之外的生活,包括制度文化等。若一种制度或文化无法让有道德的人获得幸福感,甚至抑制这种幸福感,就会阻碍教育家精神的养成,也会对所有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我国自古有“天地君亲师”的尊师传统,但如今,这种文化传统正受到侵蚀。在过度强调学生权利和家长权利时,就会逐渐丧失传统文化赋予教师的尊崇地位。西方文化中教师的观念与我国不同,我在《时代与逻辑 : 檀传宝教育随笔》一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探讨中国教师与西方教师的差异。西方教师主要源于教仆,而在中国,即便乡村的私塾先生,地位也从未低下,虽生活清苦,但在老百姓心中地位颇高。所以,如果日常生活中缺乏激励教师的因素,就会影响教师的师德修养。


其二,承接我刚才提到的第三点,对于个体而言,制度和文化有时难以掌控,而我们能够自我修炼的,最重要的是意识到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师德修养,本质上都是为己之学。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句话对我们意义重大。有时我们为了纪律、饭碗等外在因素去修养业务和师德,这样难以持久。因为一旦获得某个头衔、得到某种支持,可能就会停止修炼。而所有优秀的老师,各个行业中表现出色的人,他们往往乐在其中,无需强调师德,因为他们已将其融入自身。所以,对于每位老师来说,体会到自身修养是为己之学十分关键。


成尚荣:檀老师讲得十分精彩,对我启发很大。主持人提出的这个问题,让我们回归到一个关键要点,即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回归生活。我们应将教育家视为真实的人,而且是大写的人。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家精神扎根于一线,它本就是在生活中锻炼、铸造和成长起来的。那么,回归生活后,我们该如何对待生活呢?


3.png


谢维和老师曾向我推荐一本书,大卫・理斯曼的《孤独的人群》,我正在阅读。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的内在导向性。这意味着人在生活中应该有所追求,具备内在动力。当内心有追求时,才能成为真正大写的人,教育家精神亦是如此。那么,这种内在导向性具体是什么呢?我认为,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一个难题,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教育精神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而如何看待物质至关重要。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我们生活在世俗之中,必然带有人间烟火气,但人又不能仅仅局限于世俗,还需要超越世俗,走向精神和意义。这就是内在的导向性。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意义的创造者,我们要努力成为意义的创造者,追求从物质到超越物质、走向意义的存在。


此外,回到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教育家精神其实弥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破除了对教育家精神的神秘感。它虽然神圣,但并不神秘,无论是专业生活、职场生活还是非职场生活,都应有这种精神的照耀。所以,让教育家精神回归生活,走进我们身边,融入我们的生活,这种走向生活的精神回归,能够促使我们实现生命自觉。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思考如何弘扬和追求这种自觉。


赖配根:刚才两位老师的探讨十分精彩。接下来的问题是,结合两位先生的观点,我们都知道教师的精神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若对日常生活缺乏新鲜感和惊奇感,精神世界就容易变得狭窄。正如沈从文所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这也是他能成为大作家的原因之一。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保持对教育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的新鲜感、新奇感或审美力,是否是激发教育家精神自觉的重要力量呢?进一步说,我们该如何提升每位教师的审美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教育家精神自觉呢?想请两位老师为老师们指点迷津。


檀传宝:我认为有两点非常关键。其一,我们都生活在日常之中,每天面对柴米油盐,职业生活中也总是围绕班级和学生,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和职业倦怠。克服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升自己的成就动机。比如,刚入职时,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而在海淀区这样的教育高地,若想成为学校某一学科的顶尖教师,就需要付出长期努力。如果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那需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事情可做,就会充满动力。


其二,幸福能力与美感密切相关,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幸福。只有拥有幸福感和幸福体验的老师,才有可能练就教育家精神。前面提到,仅靠外在压力无法成为教育家,而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广义的生活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多一些创造性,努力让今天的教学与昨天不同,即使每年都在同一班级授课,也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出适当调整,因为创造性能够带来美感。此外,还需要具备生活美学的意识,留意生活中的美好,比如阳光雨露、校园路边小草上的露珠等,若能留意到这些,心情也会变好。如果缺乏生活美学的自觉,就会错过许多美好,实在可惜。我认为,生活美学和创造性的生活能够强化我们的生命自觉。


成尚荣:主持人提出的新鲜感问题,我深有体会。我每天打开窗户,都能感受到黎明的气息,看到晨曦,就如同看到了光明。所以,让生活充满审美性,首先要像每天打开窗户看蓝天、看阳光一样,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就像尼采自称是晨曦的儿子那般。其次,审美感的核心是情感,要让自己的情感沸腾起来,这种情感的沸腾会带来审美的追求,并带着创作的热情去生活。再者,李泽厚先生在著作中提到,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其核心是 “情本体”,还提到 “以美储善”,即美能够带来道德。因此,审美感实际上具有道德属性,是一种道德想象的基础。最后,正如檀老师所说,创造性至关重要。如果在生活中能有解放感和崇高感,就会去创造新的生活。教育家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形象,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不断向审美境界迈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拥有仁爱之心和道德情操。这就是我的体会。


赖配根:好,谢谢两位老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如今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激发自身的教育家精神,更好地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呢?请两位老师简要谈谈。


成尚荣: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无论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还是未来的其他时代,都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的灵魂便是教育家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家精神都永恒不变。教育家精神本身就要求创新,要求教师不断改变自己。所以我相信,即便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时代,他也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但他的教育理念之魂,如求真、生活教育等,以及 教师是永远不会毕业的学生这一理念,都不会改变。因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永恒的,我们对此坚信不疑。


檀传宝: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教育家通常都具有创造性,在任何领域,要成为“家”,创造性都是必备要素。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本身并不具备创造性,其运转依赖于既定的程序和算法。因此,培养教育家精神,让教师拥有更多的主体创造性,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重要法宝。


其二,教育家精神不仅包含人格的创造性,还包括人格的规范性。如今人形机器人发展迅速,我已年逾六十,十分关注养老机器人,但我可以断定,无论养老机器人如何发展,都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基于真实情境的温情互动。比如爱情,机器人或许能营造出情感依赖的假象,但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所以,教育家精神中的人格创造性和规范性,是我们应对高科技飞速发展时代的根本所在。


赖配根:听了两位先生的精彩对话,相信老师们对于如何扎根日常生活、走向教育家精神自觉有了诸多启发。有人说过,觉悟生命、造化天下,而教育家精神本质上是教师的生命自觉。就让我们以生命自觉,去造化我们的教育事业。


4.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