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圆桌论坛: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思辨与教师成长路径

时间:2025-10-13 浏览:1

1.png


在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中,“谁是教育家”“如何抵达教育家精神”成为教育者的共同叩问。圆桌论坛上,京津冀三地的校长代表以深厚的教育积淀,勾勒出教育家精神的立体画像。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素养


天津市汇文中学璩巍校长以“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为坐标,提出教师的幸福源于“被尊重、被看见、被认可”的三维生态。他以南极科考课为例,展现课堂上学生对“大国担当”与“民生扶贫”的辩证思辨,揭示教育自觉的生发机制——当教师在真实教学现场捕捉到生命成长的火花,职业幸福感便成为驱动专业发展的内源动力。这种“眼高手低”的实践智慧,既指向为党育人的宏大愿景,又落实于每节课的细节雕琢,体现了浪漫理想与精确实践的有机统一。


石家庄一中教育集团娄延果校长则从“铸魂、专业、育人、生活”四个维度构建成长坐标系。他强调,教育家型教师需以“四有好老师”为魂,以精深的学科理解为基,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辐射家庭与社区的教育文化,最终实现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的同频共振。他提出的“人人都是教育家”发展愿景,打破了精英化叙事,赋予教师成长以普惠性。


教师成长的动力机制


北京市景山学校党委书记、总校长李志伟以“三个面向”为精神锚点,提出教育家型教师的进阶路径:从文化自觉的精神追求,到站在学科前沿的专业突围,再到破解“Z 世代”教育难题的智慧建构,最终以面向未来的视野格局,培育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


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执行校长马耀国在《教育需要核动力》的思考中,提炼出教育家精神的三重力量:以价值信仰为内核的“魅力”,以育人本领为支撑的“内力”,以辐射引领为特征的“张力”。学校构建了“热度—厚度—张力”模型,揭示从普通教师到教育家型教师的能量跃迁路径——从对教育事业的炽热情怀,到专业功底的千锤百炼,再到教育智慧的区域辐射,形成个体觉醒与群体共进的良性循环。


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副主任高峰以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理论基石,强调“为师之志”是教师成长的动态核心。他指出,志向不同于具体目标,而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能引导教师以高屋建瓴的视野过滤琐碎干扰,在“心之所向”的恒定追寻中,实现生命动能的持续迸发。这种对“志”的哲学阐释,为教师成长注入了形而上的精神维度。


在培土与育种中培育教育新生态


圆桌论坛的思想碰撞,最终凝聚为对教育生态的共同认知:教育家精神的培育,需要“培土”与“育种”的双向发力——既要营造尊重教师、赋能成长的制度土壤,又要激活教师内在的专业自觉基因。正如李志伟校长所言:“教师的世界就是学生的视界”,当每一位教育者以教育家精神为灯,照亮课堂的每个角落,便能在“培土育苗”的日常劳作中,培育出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


这场由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主持的深度思辨,既是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教育家精神扎根日常生活”的行动召唤。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携手并进,在仰望星空与深耕沃土的循环往复中,书写属于中国教育的壮丽史诗。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