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三时三“餐”注营养 传统文化润班级

时间:2025-02-27 浏览:26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 王晶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一日三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要餐餐吃,更要吃得有营养。作为班主任,学生的物质食粮我不用担心,我更关注的是学生们的“精神食粮”。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我能做的是为他们补足精神食粮,为他们的心灵播撒阳光,滋润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茁壮成长。


怎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所需呢?这是从我第一天担任班主任工作起就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本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初心,结合低段学生养习惯、育品德的需要,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一套丰富的“营养餐”。这套“营养餐”涵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如诗词歌赋、礼仪道德、历史典故等。我通过组织阅读、讲解、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和家国情怀。此外,我还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班级活动和班级建设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集体氛围。


2.jpg


一、早餐添活力—蒙学读物养习惯


一份营养均衡的“早餐”能为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注入满满的活力,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享用这份“活力早餐”——诵读蒙学经典。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很重要,与之相并行的习惯养成教育亦是如此。这一点古人早有实践,早在清朝,儿童就开始背诵、学习《弟子规》。作为经典的启蒙读物,《弟子规》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的内容,而且语句短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因此,我将诵读《弟子规》引进我们班的早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采用以学生熟读记诵为主,适当讲解为辅的方法在班级展开学习,让孩子们在每天的早读时间里,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句所传递的深刻意义。每周,我会精心挑选《弟子规》中十句左右的内容,将其书写在黑板上。这些经典语句既具有教育意义,又易于孩子们记忆。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孩子们会一遍遍诵读这些内容,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周下来,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基本都能背会指定内容。在每周五的语文课上,我会结合孩子们身边的实际事情,有针对性地对《弟子规》进行讲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当孩子们出现一些行为上的问题时,我会灵活运用《弟子规》中的语句来教导他们。孩子们不好好系红领巾,不好好穿衣服,于是我用“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教导他们要时刻注意整理好衣冠,孩子们知道了要保持着装整洁。当班级里出现有学生乱用别人东西的现象时,我用“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教导学生与人相处的行为规范,班级里的“小误会”越来越少了。有的孩子犯了错误却说谎掩饰,不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我就用“过能改,归于无,尚掩饰,增一辜”帮助孩子明白知错能改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让自己错上加错。


1.png“国学早餐”滋养着孩子们的身心,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他们学会了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他们知道了好的品质是可以学习、可以后天养成的;他们养成了守规矩,讲纪律的好习惯。一段时间下来,班里的孩子们个个能诵读,会运用,人人知礼节,懂规矩,我也从中学习了不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进步。


二、午餐补能量—成语故事长智慧


一天的营养还在不断补充,对于孩子们来说“午餐”一定要丰盛,才能补足能量,继续开始下午的学习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烹饪出了这道“营养丰盛的午餐”——讲学成语故事。


低年级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注意力只能持续 15—20分钟左右,这个特点在一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一次语文课上,我教孩子们写字,刚写了两个字就有孩子坐不住了,于是我大声说道:“写字时一定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这一连串的四字成语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和疑问,大家纷纷向我发问,我一一解释,并给他们讲了“专心致志”的成语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会哈哈大笑,一会神情专注,连下课铃声都没有注意到。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成语故事,我决定开始研制新的“营养餐”。


每天的午自习时间,我都会在黑板上写上一个成语,结合最近发生的事情给孩子们讲成语故事,这便是我们班的“营养午餐”。“王老师,我的口算速度有点慢。”“没关系,多多练习,熟能生巧。”通过讲“熟能生巧”的成语故事,孩子们知道了,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一开始学习写字,孩子们的字总是写不好,我鼓励他们每天坚持练字十分钟,一个月下来,一些孩子的字确实写得更工整了,于是“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上了我们的“午餐餐桌”,孩子们明白了虽然力量小,但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班级缺乏凝聚力,我给他们讲“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众志成城”的故事;班里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我带孩子们领略曹操“割发代首”的决心,从此不做“害群之马”。


一开始,活动的初衷是由老师分享成语故事,启发孩子们的智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逐渐演变成一场知识的盛宴,每个孩子都化身为智慧的传播者,主动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成语故事。这些小小的成语故事,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道理,不仅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更端正了他们的个人品行。每当一个成语故事被讲述,全班同学都仿佛沉浸在那个古老的情境中,感受着成语背后的深刻寓意。在这样的熏陶下,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良好的品德。


更令人惊喜的是,“成语午餐”还意外地解决了许多班级内部存在的问题。通过成语故事的分享,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班级氛围变得更加和谐,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成语午餐”中不断被滋养。


三、加餐助动力—多彩活动悦班级


在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中,我们领略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学海无涯的浩瀚。然而,知识的传递并不只局限于书本之内,更在于书外的实践与体验。在我们的班级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同五彩斑斓的画卷,铺展开来,为孩子们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的知识场景。


(一)阅读经典享乐趣


刚接班时,在家访中我就了解到,班里的孩子大多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很关键。于是,我想方设法让阅读变成一件快乐好玩的事儿。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读经典、品经典。


神话,作为孩子们钟爱的文学体裁之一,总是能激发他们无尽的想象力。因此,我巧妙地结合了语文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栏目,引领孩子们一同走进《中国古代神话》的奇妙世界。每天,我都为孩子们精选一篇他们喜爱的神话故事,让他们沉浸其中,感受那古老而神秘的力量。而在第二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环节,我会以抽签的方式随机选取一名学生,让他们以绘声绘色的方式分享自己所读的故事。这样的随机性使得孩子们每天都充满期待和紧张,他们纷纷打起精神,仔细研读每一篇神话故事,以期望在演讲中展现出最好的自己。如此一来,那些曾经敷衍了事的学生也大大减少。


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我们每月都会举办一次“文化储蓄——我的读书计划”评比活动。每当孩子们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他们都可以在“阅读储蓄单”上积累相应的“读书奖励资金”。这些资金不仅是他们阅读的见证,更是他们进步的阶梯。而当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孩子们便可以用它来兑换丰厚的奖品,这无疑是对他们阅读成果的最好肯定。


暑假期间,我们更是以《西游记》为伴,让孩子们在享受暑假的同时,也不忘阅读的乐趣。他们可以一边观看精彩的电视剧,一边阅读原著,感受那跌宕起伏的情节;也可以一边动手画出书中的妖怪形象,一边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孩子们日渐增长的“精神财富”不仅鼓舞了他们的阅读信心,更固化了他们的阅读习惯。他们开始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也开始在阅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二)劳动典范树品德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阶段是养成劳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刚接班时,我就注意到一部分学生的个人卫生以及班级的卫生总是不太好,观察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孩子们大多是因为懒惰、不爱劳动才无法保持卫生整洁。于是,我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劳动典范出发,让学生感知勤劳之美。我带学生认识三过家门而不入、全身心投入治水工作的大禹;了解不畏艰难潜心移山的愚公;学习鲁班精益求精、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服务社会的精神。孩子们个个深受鼓舞,尝试改变。在班级劳动委员的倡议下,大家一起制订了“班级劳动岗位计划书”,一起分配班中“劳动岗”。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行动起来,班级形成了“人人都有劳动岗,人人都是小主人”的良好氛围。


经过半年的班级劳动之后,我们又一次召开“劳动伴我成长,行动享受快乐”主题班会,把爱劳动的好习惯延伸到家庭中。班级家长每周在“劳动最光荣”家校联系本上记录学生的成长,每位学生和家人一起在劳动中体会幸福。我又通过对于劳动榜样的宣传,激发劳动兴趣,巩固劳动习惯:厨房小能手、清洁小管家、房间整理员……我还号召全体学生“多为父母分担一点点”,让学生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小帮手成为家务劳动小能手。这不仅激发了集体的助劳动意识,更让学生在劳动的汗水中获得勤劳、坚韧的品格。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活泼灵动地探索世界,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事情等等,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未来道路上的坚实基石。


四、晚餐蓄精力—经典分享促成长


3.jpg


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时光里,孩子们个个都浸润在传统文化中,这样的美好氛围我希望能延续到放学回家后,于是我又开启了“营养晚餐计划”。我组织学生和家长们以线上形式来分享、诵读经典,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在传统文化中共享美好时光,学生、家长、教师共成长。


我先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两组,然后在每周二的晚上八点分组活动,还给我们的活动起了个有趣的名字——“‘晶’彩纷呈故事会”。每到活动日我和班里的学生、家长们都会准时在微信群集合。孩子和家长们在这里共同朗读、分享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从寓言故事到古代传说,从传统节气到《论语》乐读,每一次分享都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后来我们还增加了“爱的交流”环节,家长们在活动中交流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家长同老师一起参与孩子的教育,共同助力孩子成长,家长们更看到了孩子的变化。“王老师,孩子现在积累了好多传统文化知识,开始对这方面的儿童读物感兴趣了。”小泽的妈妈说,最近发现孩子跟弟弟的相处越来越融洽了,有时还会像小老师一样给弟弟讲听来的传统文化故事。轩轩在家也变得勤快起来,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开始主动帮爸爸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分享,一段段美好的家校共育时光,家长们不仅亲眼目睹了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更深度参与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共同编织了一幅幅温馨的家庭画卷。在这些互动中,亲子间的纽带逐渐增强,关系变得愈发亲密,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成长环境。我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与家长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与见解。家长们纷纷表示,在这样的陪伴中,他们不仅学到了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还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到了教育的乐趣。这种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教育模式,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班的特色“营养餐”——传统文化,它有着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古人思想的结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大智慧。它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食粮,识字、积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正心、立德,培养优秀品德素养。而对于我来说,传统文化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我得到了滋养,也与班级一同进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让我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更加珍视与学生共度的每一刻。它润泽着学生,滋养着班级,也提升着我自己,我愿与学生共同学习,与班级共同进步,用传统文化点亮人生!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