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中学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初探 — 以苏轼作品为例

时间:2025-02-27 浏览:24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 郝欣


中国文化历史悠长,载体万千。古诗词作为每一位中国人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学形式, 富含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内含。古诗词流传至今,是古人智慧、文化、思想凝聚一体的直接集中体现, 其内涵精髓伴随着文字穿越千年,代代流传,到今天依旧散发着属于它耀眼的光芒。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文件发布后,古诗词教育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在的教学当中,古诗词教学不应再是只面向于应试的文学赏析,而更是要在试题、鉴赏、课堂当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发掘传统文化之妙。


一 、古诗词的教育契机


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1]  学生对于古诗文有过不少接触,教师以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思想文化领地,便可以充分认识作品本身和背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而古诗词背后反映的哲思,并不是仅属于几千年前古人的一个发问,他思考的意义会延续至今,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其恒长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思考在今天依然有其时代性,很多思考还道出了当代人的情思。


二 、古诗词中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以苏轼诗歌为例


放眼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篇目,不同作家、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诗歌都涵盖在内。但大多诗歌都零散地分布在不同教材之中,很少以同一作家为专题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时会对古人的事迹、思想、生平了解得片面化,这窄化了通过古诗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所以将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到古诗词当中有效可行的途径便是以专人作品来入手。而我们国家是诗歌的国度,历代以来不缺少风流倜傥的诗人才子,但苏轼不仅集文学与艺术的成就为一身,可谓是千古奇才;他的思想、性格随着生平的波澜起伏也有了质的飞跃,集儒释道三家为一体,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 这也是为什么国人对苏轼那么的情有独钟。苏轼的作品不仅对于中学生提升古诗词鉴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若再深一步对苏轼的哲思、生平有所了解,便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传统文化与名人世杰思想的博大精深。


(一)三教合一的传统价值观


苏轼是集传统儒学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苏轼的古诗文体现出儒道佛对他的深刻影响:有着几分儒家济世之苦心,几分道家之逍遥,几分佛家之睿智和空灵,它形成了苏轼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 、疏狂不羁 、乐观开朗的个性 。 [2]


而在《赤壁赋》中他从对人生的惆怅到最后的和解、洒脱,可谓是其思想巅峰之界。其中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 ”似乎显得很痛苦惆怅,而苏轼则显得比较旷达 。实际上,“客 ”是苏轼的另一个自我,也可以说作者是把自我分成了两个主体,“客 ”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痛苦的苏轼,而作品里的“主”则是道家思想影响下的苏轼 。这正如一枚硬币有正面和反面一样,完整的两面才是独立完整的苏轼。而后在月夜泛舟 、良辰美景、饮酒赋诗、羽化登仙等场景的描绘 ,因景而生的人生如寄 、伤今怀古之情在“旷达” 中消解 。 [2]


面对自己坎坷一生,被贬黄州的现实处境,苏轼由一开始的积极入世,崇尚“立德、立功、立言 ”的儒学思想到发现无能为力,愁苦难以消解;但又因苏子自幼酷爱《庄子》, 而道家提倡的“无为 ”、“物不胜天 ”,恰能帮助苏轼解决 眼前的愁苦,生活的更为“ 旷达 ”。这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的启迪,更是帮助万千读者从中看到许许多多个“ 自己 ”,而或者是儒学或者是道学, 终有一个学派、 一个思想可以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而在苏轼的诗词下,也印证了中华传统思想的源流丰富、博大精深,但同样两个看似“水火不容 ”的思想也能和谐共生,这便是中国思想的精深。而在苏轼的笔下这两种思想被应用的炉火纯青,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入门利器,在诗歌中感受古人怎样追求自我精神的保全,达到不受约束“雪泥鸿爪 ”的自由境界,感受中华文明哲思的丰厚内涵。


(二)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


当然学生对于苏轼儒释道思想是融合自洽的理解属于更上位的概念,更需要有一定传统文化修养才能参悟其中 。而苏轼生活当中流露出的旷达自愈的态度,是可以更容易品析而出 。回顾他这种态度的形成, 就不得不寻觅他的一生。


“ 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 、惠州 、儋州 。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一生历尽浮沉——新旧党的夹攻 , 乌台诗案的打击 , 以及垂暮之年的一贬再贬 , 直贬至海角天涯…… [2] 但同样古代遭受贬谪的使人不在少数,大多留下了苦闷压抑的诗作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 、愤懑不平 。如刘禹锡的“ 巴山楚水凄凉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席上初逢见赠》),但反观苏轼在经历过内心的苦闷之后,他更多的是自己心境的超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任凭人生的风风雨雨 , 只按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 甚至达到忘我兼忘世的审美境界 ,完全无功利之心 , 利害得失的计较 , 这就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 旷达 ”形象 。 [3]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他才能在后来历任每一个地方之时,成为当地百姓之友,与僧人道士交好,这种旷达更多的也是对于自我志节的持守,也乐得于平凡的生活 。既放得下,又拿得起。这种文人的“ 自持 ”、“ 自适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种“中国精神 ”。


(三)家庭教育 、观念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北宋的政坛中都步入仕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小有成就,成为“眉山苏氏 ”一派,这也是得益于苏家整体切时、得法、成功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本身有许多延续到现在的传统,教师可以将苏轼家教、家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在课堂之中,使传统文化走“近 ”学生的生活。


古人往往把对子女的期待寄托在名字之上 。苏轼, 字子瞻 。其中 ,“轼 ”是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4] ; “ 瞻 ”,是望的意思 。苏洵是希望儿子从小就能登高眺远树立远大的志向,日后光宗耀祖。而弟弟苏辙,字子由 。“辙 ”字也与马车息息相关,表示马车的痕迹,而一般马车的痕迹很少有歪斜;“ 由 ”也表示本源、源头。在他的名字上,苏家人也是寄托了希望他能够刚正不阿, 不忘本源。从名字入手,便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苏轼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一位伟人,这与从小父母对他的期待 、培养是息息相关的。


三 、基于苏轼作品的教育策略


紧紧围绕课本中苏轼的诗词能以小见大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引人入胜、博大精深。但却很难达到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更多的还是需要额外策略与资源的补充 。而这些策略与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也格外重要。


(一) 博览群书—课外阅读


仅凭书本中的古诗词和教学重难点是很难对传统文化教育起到引领性的作用的。而古诗词之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是丰厚的。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必最后要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比如阅读苏轼作品,若想了解其中更内核的知识 、背景, 就应推荐学生去阅读《苏东坡传》,加强文化实践。


可以用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学生了解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通过诵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让学生知道一个豪情满怀的苏轼: 通过品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让学生看到一个孤独高傲的苏轼 。[3]


(二) 参悟人生—知人论世


在古诗词中想要深入去了解文人墨客的思想情致,以及背后支撑起这些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知人论世 ”便必不可少 。“ 知人 ”就是研究 、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 , 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倾向 , 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世 ”指时代 , 包括经济状况 、政治制度 、文化思潮、社会面貌、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论世 ”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 。 [5] “知人论世 ”来源于孟子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 、论其世 ,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状态 、思想情感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 才能客观 、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6] 而放大知人论世的内涵,便可以从整个中华文化思想的角度来看待。


2.jpg


那苏轼来说,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孕育了他的人格,而他在前人延续的精神之上发展继承出了属于自己新的思想,不论是绝地求生之后的豁达超脱,还是儒道佛三教合一,而他的这种新的灌输,使传统文化富含新的延续力继续延绵不断,直至今日,根深蒂固在每一位国人的精神之中,而这也是我们当今时代为什么着重去学习传统文化。从知人论世到传统文化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角度,从点出发追溯那些传统文化的精粹 , 这才是当今语文教学更应该关注的 。 [7]


(三) 大观念看待传统文化教育


现如今的语文教育中随处都有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材料和资源,而我们现如今更是要在一种大观念下来看待。经典面临的一个困难便是具有距离感,如何把经典与这个时代同频,这是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想要深层进入传统文化,便需要专深、细致的阅读,但目前语文教材大多是单篇、独作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容易养成浅层次阅读的习惯,但传统文化需要更需要经过精深来体 会;此外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正能量一直提倡“文化自信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们势必都会有一定的自信,但是这种自信显得比较抽象,而恰恰就需要语文教育、古诗文等等材料来将自信变得更加具体,由内而外来提升中华文明内在自豪感。


历年以来,苏轼为历代人民所热爱、所敬仰,不仅在于他给后世留下大量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更在于这些作品处处表现的博大、仁慈、热情、温厚的心灵世界。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像苏东坡这样的文学家将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诗文中,将中国的古诗文扩展延伸出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人的特质 , 不仅体现于人种体貌 、生物基因 , 而且反映在思想观念 、性 格气质、文化风貌上。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种种选择的依据 , 而且是对我们身份进行确证的理据 。只有了解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才有可能了解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 , 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 [8] 在今天,不仅要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获得有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更是要站在全球化的浪潮上争做“文化自信 ”的坚守者。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 .《经典常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 陈党 . 在古诗文教学中彰显国学精神——以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的诗文为例 [J].

[3] 梁银林 . 论苏轼的旷达与宋代文人的理性人生态度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04,(03):259-264.

[4] 出《左传 ·庄公十年》, 文中载曹刿“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曰 :“可矣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也 载 , 晋文公“冯 ( 凭 ) 轼而望之 ”。

[5] 胡 根 林 . 知 人 论 世 : 散 文 阅读 教 学 的 必 要 支 架 [J]. 中 学 语 文 教学 ,2018(09):30-37.

[6] 邹雯 . 从“知人论世 ”到“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 ”——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方法的反思和建议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28(06):110-113.

[7] 楼特钦 , 张喜贵 . 从知人论世解读文化观照——《岳阳楼记》教学解读新探 [J]. 语文设 ,2018,(23):42-44.

[8] 徐 梓 .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应成 为 中 小 学 教 育 的“ 正 餐 ”[J]. 群言 ,2014,(07):14-16.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