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文心雕龙》学习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 田永甜
一、《文心雕龙》题目何解
《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由南朝梁代的刘勰所著。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和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序志》篇开头首先解释了书名的含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刘勰的意思就是:这部书所以称为“文心”,因为说的是写文章如何用心的。从前涓子曾写过一部《琴心》,王孙子也曾写过一部《巧心》,可见“心”这个词好得很,所以用做这部书的书名。自古以来的文章都是用繁丽的文采写成的;现在用“雕龙”二字来称这部书,并不仅仅是由于前人曾用以称赞过驺奭富有文采的缘故。
袁济喜老师讲:“文心”一词的由来,是受了陆机《文赋》的启发:“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但陆机只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的,而刘勰从论文的角度,力求做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可见,在他看来,文章写作不仅是作家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也体现了对精神价值的探求。“雕龙”的意思,是说作文要讲究文采,就象雕刻龙纹那样精致,这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的需要,而不是象驺奭那样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刘勰以“文心雕龙”命名本书,意在追根溯源,全面深入地探讨“为文之用心”。
由此可知,“文心雕龙”这个书名充满了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内涵。“文心”指的是文学创作的内心世界,包括作家的情感、思想、审美和艺术追求。“文心”也暗示了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精神性,强调了文学是心灵活动的产物。“雕龙”比喻文学创作的精细和艺术性。在这里表示文学创作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艺术活动,需要精心构思和细致打磨。将“文心”与“雕龙”结合,“文心雕龙”这个书名传达了文学创作不仅是心灵的表达,也是一门需要雕琢技艺和丰厚学养的学问。刘勰通过这个书名,既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和内在美,也强调了文学的形式和技巧美,体现了对文学全面性追求。
在理解《文心雕龙》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其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内容,还要体会刘勰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他如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文学见解。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批评的集大成者,也是一部展现作者深厚文学修养和独到见解的杰作。
二 、从《文心雕龙·神思》篇看低年级看图写话
袁老师讲:《神思》篇是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集中探讨艺术构思的关键性问题,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枢机。本篇虽然是谈艺术构思的问题,但“神思”这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构思,因为艺术构思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如谋篇布局等问题并未在本篇展开。确切地说,本篇主要论述的是创作思维的特点、类型以及为此而应该做的种种准备,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的蕴涵。
关于创作思维的特点,刘勰在本篇开头就指出:“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在他看来,所谓“神思”之“神”,是可以离开“形”而活动的。刘勰以“神”状“思”,突出了构思和想象活动中神奇微妙的一面。而且一旦“神思方运”,则“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刘勰强调“神”是作文的基本动力,有“神”才能尽文章之妙。刘勰的这一观点至今仍极具说服力,我们在创作时,要思路开阔,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美妙的词句来展现生动的形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表达了人在面对壮丽自然景观时,内心的情感和意境会随之扩大和深化。引申到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尤其通过看图写话的实践,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看图写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这本身就是一种“登山”和“观海”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需要观察图片中的细节,还需要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融入其中,这和刘勰讲的创作要注重构思和想象是一致的。
一年级看图写话练习中有一则关于“爬山”的练习,这和刘勰的创作主张不谋而合。老师在帮助学生“理思路”的过程,就是在极尽努力帮助孩子打开写作的思路、发挥想象的过程,同时又为一年级积累浅的学生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好词,不正是刘勰所提出的观点吗——为了保证构思顺利需要注意积学等素养。《文心雕龙》的学习让我更坚信,让孩子多阅读多积累,再加之广阔的想象,真实的情感,学生必能厚积薄发,创作出一篇篇佳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帮助老师抓住了创作的关键要素,又进一步指导老师去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哪怕只是一篇小小的看图写话练习,也能看出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影子。
三、“飒飒”引起的叠词思考
《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文学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刘勰真的写得太美了,此篇也是袁济喜老师推荐中学生学习的篇目之一,对于中学生而言,相对容易理解。“物色”篇最后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第一次读完“秋风飒飒”,我就好喜欢“飒飒”这个词呀,我想,都有哪些含有“飒飒”的诗词呢?“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可知,“飒飒”是象声词,一般形容风声。
而且我发现像“飒飒”一样的叠词,诗词里真的数不胜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青青、磊磊、娟娟、片片、纤纤、细细、黯黯、浩浩、冥冥、耿耿、迟迟、袅袅……古典诗词中叠字使用频率很高。叠词运用的恰到好处,不仅使得描绘的景色更加形象,诗人的感情更加突出,而且又有一种音乐性,读起来铿锵有韵。有人统计过,《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有二百篇,正如刘勰《物色》篇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这些叠字的运用是《诗经》的一大艺术特色,同时叠词也是古典诗词中不可忽视的精彩内容。
四、古代呈文不同名称的区别
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也在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真的是学不尽,而且常学常新,往往让我有意外和惊喜,也会时不时解开我的困惑与不解。在袁老师讲解《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不仅在学《文心雕龙》这部经典,也是通过袁老师的讲授在接受中国古代文学的洗礼。
你知道古代君王给臣子的书信都叫什么吗?你知道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书信也有不同的名称吗?我是听袁老师讲《序志》篇的时候提到了皇帝对臣子及臣子对皇帝的书信名称不一样,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对以上问题有了点认知。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如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是“章”用于谢恩,“奏”用于揭发检举,“表”用于陈述请求,“议”用于提出不同的议论。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些著名的以“表”这种文体写作的文章,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这种文体一般要分条陈述,如汉代贾谊的《论积贮疏》、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在唐代,臣子给君主的呈文称为“奏疏”。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 “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康熙朝后广泛使用“奏折(折子)”等。
皇帝给臣子下达的文书名称有“制、诏、诰、敕、册、谕、旨”等等。诏,我们比较熟悉,经常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通常是诏告天下,用于发布重大政事。诏这种命令通常是面向全国人民的,比如罪己诏、求贤诏等。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奉,遵照,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气运,指君权神授。所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出现于圣旨中,始于明朝。这是我在知网查阅文献发现的,知网有好几篇论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何断句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去进一步探索。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