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十载春秋 砥砺前行

时间:2024-11-19 浏览:213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 吴颖惠


1.png十载春秋,砥砺前行,不知不觉敬德书院走过了 10 年。经过 10 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一个书院教育体系。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敬德书院借鉴传统书院教育理念与方法,她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办好敬德书院,有助于建立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联系,为海淀教育注入文化思想与精神的内涵。


十载春秋,栉风沐雨,历经春夏秋冬,敬德书院一直坚守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风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文化精神成长方式。始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师的精神成长,开展课程教学和系列活动,涵养高尚师德、熔铸忠诚师魂,为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文化力量。


一、现代书院的责任与使命


书院重视讲学。讲学是中国书院的重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思辩能力。敬德书院作为教师培训基地,更加重视实践,不尚空谈,以严谨踏实的态度教学。引导教师形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优良学风。敬德书院强调教师的师德教育,道德教育,希望广大教师在这里陶冶性情、提升修养、敦厚民风、止僻防邪。


敬德书院作为一所现代书院集教师培训、学术研究、交流活动、文化推广和成果打造等功能于一体,针对教师群体培育民族精神,构建思维方式,养成人伦道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的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敬德书院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于高校,利用和发挥海淀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集中的优势,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中华书局等十余单位签署协议,合作建立教学与实践基地。书院建立了院务扩大会议制度,确定每学年课程内容,授课教师由学术委员亲自担任或委托推荐。书院汇聚近 50 位政治素质强,学术水平高的文化学者和教育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成为书院师资的主体力量。


在过去的 10 年中,敬德书院努力寻找一条教师文化精神的成长之路。坚持立足海淀教育沃土,全力服务海淀教育发展。在深入分析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结构特点,专业成长需求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彰显海淀教育品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院制教师培训机制。引导教师学成君子,形成君子人格。书院教育高度重视人格修养、品德养成,强调“立品为重”“立德为先”,把品德修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求道”“求学”统一,这一价值导向对于师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书院教育强调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宗旨,以天下为己任,在国家、社会的广阔视野之中定位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注重干部教师的情怀教育,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现代知识分子。


二、 敬德书院的课程活动


经过 10 年建设,书院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文物保护的建筑形态,建立了一个幽静肃穆的文化学习与研修基地。书院集课程教学、读经研修、学术研究、文化体验和成果推广等功能为一体,成为教师求学立志、滋养德行的理想场所。敬德书院的培训属于成人职后培训,在教学时间上做到长、短期结合,工作日与假日结合,现场与线上融通。敬德书院构建了“研修、读经、学术、会讲、游学”五位一体的培训课程体系,10 年来累计开设 140 门课程,总计 800余课次,3000 余学时,近 27 万人次参与了敬德书院的学习,接待国外、外省、市、地区的教育同行过万人。教学内容涉及师道渊源、师德养成、经典研读、诗词教育、非遗传承、美育浸润、中医药教育、文明认知及文化理解等。


1. 聚焦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敬德书院面向海淀区中小学干部、教师推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同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德教育资源。书院精心打造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传承师道 成就良师—教师育人故事讲述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形成了书院师德教育的主题课程。多年来,敬德书院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和的师德传承,历经三年,倾心编写《温馨的师德》,该书从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诚意正心”、“家国情怀”、“仁爱之心”、“传道解惑”、“果行育德”、“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行雅正”,“贵和尚中”、“止于至善”13 个章目进行阐述,分析核心要义、思想渊源,挖掘其教育意义,探寻新时代师德养成之路。这本书将成为敬德书院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的基本教材。


2. 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2.png敬德书院以群体课题研究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先后开展了“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传统节日、节气育人价值与实践策略研究”等研究工作,通过研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深入开展。


3. 引领了学校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敬德书院紧密的结合传统节日、节气等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清明诗会”“文化端午”“中秋雅集”“重阳祈福”等。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其中,体悟文化之美,逐步形成具有书院特色的修学活动。随着主题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和品牌化进程的加快,书院正在成为师生向往的文化修学胜地。


4. 创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


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敬德书院于 2017 年设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表彰在传承与传播文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效的优秀教师。17 年、19 年、21 年该项评选活动举办三届,90 余名干部教师脱颖而出获此殊荣,成为海淀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坚力量。


5. 积淀了具有实践价值的传统文化研究成果


为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观点、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敬德书院创办了《敬德书院学刊》,自 2015 年《学刊》创 刊 起, 每 年 编 辑 春 夏 秋 冬 4 期, 至2024 年夏刊共编辑 38 期,成为书院学术研究与传播领域的重要品牌。书院的学术课程本身就是资源生成过程,每门学术课程结业以后,都会将课程资源、学习成果系统整理,以课程文集、资源包、微课程的形式呈现,形成包括《藻耀高翔 文笔鸣凤》《博文约礼》《岐黄有道》等在内的近 50 本课程文集,制作、积累音视频教学微课 3300 余节,成为新学员重要的研修资源。


6. 构建了“数字化书院”的基本模型


3.png敬德书院微信公众号运维 10 年,累计发布了 3600 余条信息,长期关注的用户超过万人。敬德书院的网站保持了常态化的更新,每年发布近千页面,敬德书院 APP 客户端于 2018 年上线投入使用,以发布书院制作的视音频微课程为主,2020 年该系统实现了与微信公众号、书院网站的信息联通与功能整合,进一步提升了运营效率。近年来,书院致力于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以教学信息化,资源数字化为切入点,建设“数字化书院”,为教师文化修习、师德养成打造新空间、创建新平台。


7. 提升了海淀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敬德书院现在隶属于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是重要的业务部门。致力于服务海淀教育,服务海淀。所以敬德书院的影响力也意味着海淀教育影响力的远播远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书院教学及研究活动进行报道多达 500 余次。中国政协报“教育之春”系列沙龙三次落户敬德书院,2021 年 “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敬德书院举行,近 16 万人通过线上直播分享论坛成果。2020 年敬德书院获得“海淀区终身学习品牌”荣誉称号、2021 年被确定为“海淀区语言文字实践基地”“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荣获海淀区“十三五”优秀教科研成果特等奖。2022 年敬德书院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评定为“京韵特色社区教育示范项目”。2023 年敬德书院被国际儒学联合会接纳为团体会员。


8. 丰富了三山五园的文化脉络


《敬德书院文化手册》将书院文化与教育文化、红色文化、“三山五园”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强着书院的文化吸引力。海淀教育工会劳模之家、海淀教职工朗诵演讲俱乐部、海淀区教育党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中法文化小道等重要活动落户书院。劳模精神、党建创新、中法文化交流等为书院注入新的文化要素,书院文化之树日渐根深叶茂。


三、现代书院的未来发展


面向未来,敬德书院将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最显著特征就是贵德、重德、尚德。“德”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思想。教化民众、道德教化需要依据“德”。“德”就是道德典范,自然表述为以德成人、以德育人。师德原本是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概念,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内涵与外延。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师德教育就是教师文化成长与精神成长。


面向未来,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敬德书院将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完善师德教育体系。为 此, 敬 德 书院 制 定 了 面 向2029 年 的 五 年行动计划。通过切实的行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能力。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面向未来,敬德书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文化自信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汲取中国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走向深入,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热爱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教育风尚。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