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传承师道 成就良师 ——师德师风建设的海淀举措
5 月 27 日,由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联合主办的“传承师道成就良师——2023 年敬德会讲暨海淀教师育人故事讲述系列活动”在敬德书院举办。活动聚焦海淀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以讲述教师育人故事为主要形式,生动、立体地展示海淀教育工作者的时代风采。
一、提高政治素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海淀区委教工委王方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重视教育、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强调师德建设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意义。明确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要求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践行“四个相统一”,做新时代“大先生”。科学阐明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时代内涵和建设路径。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二、发挥平台优势推动师德基地建设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吴颖惠院长在发言中指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常态化、长效化的有效保障。师德教育基地有助于形成长期、稳定、有序的师德师风工作格局;有助于建构、完善师德培训机制,形成稳定的课程方案和教学资源,为教师队伍持续赋能;有助于打造成果展示交流的优质平台,展示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风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敬德书院是传统文化教育阵地,也是特色鲜明的师德教育基地。书院成立以来,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开展会讲、课程和相关研究,助力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服务海淀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今后敬德书院将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和格局,努力为海淀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改革发展、教育“金名片”的持续增值贡献力量。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先生谈到教师必须要有爱心,教师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必须要有爱心,只有用爱心才能感动孩子。其次,需要大力宣扬师德榜样,发挥其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第三,教师师德的提升不能空谈,要引领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教学相长。教师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情感越多,心力越多,收获就越多,能力就越强,成长就会越快。
三、为教师师德能力提升科学赋能
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王海霞校长的演讲题为“以德立学,成己达人”。她认为师德的核心是“爱与尊重”,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的总和,是教师形成的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和影响他人的力量。师德不是外在的要求,只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才能让教师散发出师德的光芒,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意义感、价值感、幸福感。王校长从价值引领、能力建构和机制推进三个方面介绍了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在师德建设方面的探索,提出让师德涵养成就为己之学,在喧嚣的世界里,内心保持安静、专注和教育的定力,让教师享受以德育人、以德育德、教书育人、成己达人的快乐。
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龙樾实验中学首席教育顾问何宏涛老师,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讲述了自己育人故事与教育经验。
“ ‘一个就是全部 ’,龙樾实验中学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是我每天不知疲倦地幸福地工作着的支柱,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不懈的学习和迭代,把最好的数学课堂和切心适度的帮助送给了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用最适合交流的方式和最打动人心的语言鼓励前进中的孩子。”
“……没有繁复褥套,没有了迎来送去,没有了……多了,多了什么?走近的交流和走进的交流,沿着正确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奔下去……”
“为‘学生’之可能,尽‘教师’之所能”是丁玲老师的育人观念,她以教育评价为导向,创造性地支持班级中的“小调皮”不断取得学习的进步。
“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既不像小学生一样畅谈超级英雄梦,又不像高中生一样基本确立志向,而是而是处于由梦想变成志向的过渡期。教师,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特殊群体,我们要去保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与志向,甄别特质,发现他们身上的无限可能性;寻找机遇,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可能,尽教师一切所能。启动每一个梦想,撬动其成长。”
做“青少年学习的温暖同行者”是林亚老师对自己的定义。她希望通过科学的设计学习与温情的陪伴学习,使得所有青少年都能形成科学态度与健康意识、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核心能力。
“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三年的青春成长中,因为上过龙樾的生物课,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与不惧怕不确定的的未来的勇气,或许还能发现自己热爱的领域,从而为一生的幸福与成功奠基。”
“...... 无论这个世界将会发生多么不确定的变化,他们都可以轻松应对,决胜未来。”
马积良老师从一个因孩子沉迷游戏而引发家庭冲突的事例谈起,提出了自己的“家访观”,并以“科学赋能:青年教师家访攻略”为题,介绍了自己的家访经验与故事。
“我在跟家长沟通的时候,把握一条主线就是相信的力量,无论如何始终坚信孩子可以成长的更好。”
“敏锐地捕捉到一切细节,便越来越能共情到孩子和家长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解释‘这个孩子为什么是这个样’以及‘这个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访恰恰就是那个行路的过程,有些人希望走遍祖国山川,而我则希望走遍我的学生生活的地方,去感知他们的成长。”
“学校空间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成长?”王欢老师以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构建的“未来小镇”为例,做出了回答。
“在 ‘教育即生活 ’、‘未来育人模式 ’和 ‘社会化学校 ’的理念下构建的 ‘未来小镇 ’,既能体现自主性、体验性和未来性的空间价值,更满足了同学们生活化、社会化和多元化的空间感受。”
“ ‘未来小镇 ’包含了十一龙樾对教育即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主张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社会。在 ‘未来小镇 ’,每个人都是小镇公民,需要履行小镇的权利和义务,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小镇的主人。”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田国秀在聆听了老师们的育人故事讲述后谈到,当下的为教之道,就是指作为一个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应该有自己的一些“门道”,这些“门道”虽然很难概念化,但它一定是富有意义的教育做法。学校的工作架构、机制,要能够保护老师、激励老师、扶持老师。教师师德的持续提升需要面向远方、面向未来,要有精神追求。”
敬德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在最后点评道:“龙樾实验中学的育人故事讲述是一场富有新时代精神、高水平的、生动感人的师德教育课。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很好诠释了新时代师德的核心内容和实践路径,与中华优秀师道传统是完全吻合的,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郭先生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长怀“国之大者”,在民族复兴大业和人才强国的责任担当中, 努力成为立德立言、济世兴邦的“大先生”;其次,师德的核心是爱与尊重。敬畏生命和成长,对学生发展竭尽全力,成己达人;第三,师德与师能的统一。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随宜说法、随才成就,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此次会讲还吸引了北京市育人先锋代表和内蒙古赤峰教育系统同仁参与活动,海淀区教师的师德精神使他们深受感染,会后积极学习询问、交流探讨。会场外,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同步进行,雨润西山,雅逸正浓。
海淀教育工会副主席曹芳,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宋官雅,海淀区教委宣传科高文华,海淀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丁刚等参加了会讲活动,海淀云课堂平台进行了活动直播,两千余中小学干部、教师线上同步收看,反响积极。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