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自然融入学科教学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 吴颖惠
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明德至善,格物致知”必须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四本书,我们也在倡导将其中的一些优秀选段融入到中小学课堂中。这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间,不论是在原来的语文课中、历史课中、思想品德政治课中,甚至在数学课中,在科学类的物理和化学课中都增加了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所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那么,怎么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怎么样把传统文化教育跟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科教学自然而然地融入传统文化、进入教学课堂呢?其实在华人地区,在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都有不同的教育流派在做。一种流派是主张传统文化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进入中小学课堂,比如说《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我们看到台湾有些教材,它是把“四书”进行了节选,放在了中小学的教材中间去,把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独立开设出来。但是在内陆的义务教育标准的修订过程中间,我们还没有把它独立出来,我们把它称之为融入。融入就要求不再增加学科了,需要在原有的学科中间,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和内容。
我们知道,如果采用融入的方法就必须两者自接,就是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有机的结合即是原来的学科依然有自己的体系,这样的一个体系怎么跟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之类的体系融合在一起?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当然,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涵哲学思想,它还有很多的方面,比如说“非遗”,它是一种工艺,是一种记忆,而这种工艺和记忆,也要在课堂教学中间传给孩子,让孩子在放风筝的过程中间、在学习制作油纸伞的过程中间、雕刻的过程中间,了解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包含广博,它跟各个学科都可以有很好的结合。
那么,怎么样才能把二者结合好?第一个方面,寻找传统文化与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注意不能生硬地结合,不然就会破坏原有的学科体系,它是要灵活地、自然而然地,像物质融入水一样正常地与学科教学结合。所以老师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寻找一些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点。第二个方面,老师们还需要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近 5000 年来流传下来的思想方法体系。比如,这中间有本民族的哲学体系,其包括“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温良恭俭让”的思想等,它强调的是这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立本之道。所以像这样的文化精神、文化精髓,也需要老师们来把握。老师们只有把握了文化的精髓,把握了学科的基本特点,才能够谈到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希望借助会讲,一是让大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到底在讲什么,《大学》在讲什么,《中庸》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又比如,中华的建筑和艺术为什么跟西方的建筑和艺术有那么大的差别?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为什么跟西方人有那么多不同?这一切都是由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会讲,带着大家了解我们本国文化最本质、最深邃的东西;二是希望大家一起跟着专家学课标,重温课标,研究课标,了解新课标对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希望更多的老师在会讲中有所得,有所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