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23-06-05 浏览:713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            吴欣歆



本文主要讨论新课标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梳理课标的相关要求,以及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实践路径。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相关要求


新课标从性质、理念、课程的目标到内容,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是一个整体,其中有非常清晰的对应关系。假如我们能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标的要求,就为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认识基础。

课程性质部分,特别谈到语文课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

课程理念上,强调内容的典范性,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选篇数量和选篇的方向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课程目标上,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内容方面,课标界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五大主题与载体形式。教师应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未标题-2_画板 1.png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形式


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对于路径的探索,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我们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这个载体形式要大于我们平时说的课文,大于我们平时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常识,主要包括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要点


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比较多地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的常识。这些现象式的、类型化的常识,或者类型化的文体体裁等,生成思想,进而形成一个内在的螺旋的联动机制。在这个联动机制中,逐渐形成了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一些概念。概念和概念相连,形成了一个框架体系,这些框架体系是学生自主建立的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不断迭代重构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能够自觉学习、自觉关注这些常识现象和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反思、优化的意识,做一个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公民。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沿着上述逐层发展的脉络,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主要有三条。

1.融入各个学习任务群

在各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在各个学习任务群中提炼相关的教育教学主题。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不同任务群的任务里设计跟文化相关的小任务,这些小任务跟任务群中的大任务能够形成比较好的内在的逻辑关系。

2. 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北京有一位老师曾经让学生跟着二十四节气过一年,有一位小学老师曾经带着学生做了节气的词语手册,其实这些都是主题探究活动。扣住节气来开展这样一个主题探究,让学生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概念、事实背后其实是古老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科学的智慧。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化常识、文化现象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反思优化的意识,自主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思想体系。

3. 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以在跨学科学习里呈现,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利用学校区域资源专门设计,假如我们旁边刚好有博物馆、有民俗的展览等,我们就可以直接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另外,我特别倡导学校里边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每个走进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曾经去过同一个地方,经历过同一个学习的历程,这样,在他们的教育基因里就有了同样的传统文化基因,他们可以在未来有这样一种凭借传统文化去展开对话的空间和平台。

在学习进阶的角度上,首先,要有意识,让学生看得多一点;然后,要有行动,学生真的看到了人文精神,要知行合一;最后,要有反思,在自觉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哪些文化是精华部分,这些精华部分应该得到怎样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进阶,我们希望达成一个共同的愿景——培养有着优美生活方式的中国人。

未标题-3_画板 1.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