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立足基础教育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 陈云龙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层面,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底蕴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所在。如今,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我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好学生底色,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研究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体研究,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那么,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的文件、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都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指引来系统梳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现状调研,全面了解当前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文献研究,全面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有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开展国际比较教育,总结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做法。
三、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研究
在典型学科和领域先行先试,从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进行全过程研读。同时充分注重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和学科间的横向配合,进行系统设计,总结问题,不断改进,最终形成可推广的样例。用综合实施、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要强化政策服务的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备受社会关注,各项研究要切实树立服务国家决策部署的意识。要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一些咨询,并且要能够为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修订与实施上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方面的策略方法以及决策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些实践的创新中,一是要把握好意识形态的阵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二是要进行理论研究,创造经验,为决策提供一些咨询参考。
五、注重相关的教师培训和资源开发
在课程建设中,任何一项内容的融入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不仅要在课程的系统设计上下功夫,还要在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培训,还有一些配套辅助资源的开发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有效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操作性,进而高质量地贯彻落实。
以上,就是我从学习二十大精神的角度,对我们国家基础教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点认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