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师德建设应基于新时代教育的两个要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檀传宝
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在于要努力让老师发现教育本身的意义,因为喜欢教育而投身教育,让老师们拥有教育的幸福,然后用幸福感去实现爱岗敬业。
一、要适应社会的优势需要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中产阶级还有受教育人口增加以后,整个社会对自由权利、民主法治的要求可能比过去的社会要高。中产是社会学的概念,意味着在一个社会里,收入稳定维持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人口社会学认为最合理的人口结构模型是一个橄榄球的形状,即中产阶级占人口的比重越多的社会就越稳固。所以物质丰裕的时代,对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也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德育采用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应内在动机的变革,适应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教育也要特别在意教育本身的本体功能,而不能沦为可以被市场操控的物品。学习是幸福的,幸福既是智力上获得发展,体力上健康,精神上又需是饱满愉快的。这样人才能变成一个有信仰的有意义感的人。所以,物质丰裕的时代,教育需要适应个人跟社会整体需要的变革,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上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这就是物质丰裕时代的特殊的教育意味。
二、提供与社会需求匹配的教育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提供与社会需求匹配的教育。比如:生命教育、人权教育、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涉及到的是平等问题,劳动价值观、劳动创造性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提供生命教育、人权教育、公民教育跟劳动教育,而且还必须要提供高品质的符合这个物质丰裕时代要求的生命教育、人权教育、公民教育跟劳动教育。德育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都要实现品质的提升,要从内容、形式、师生关系方面进行提升:
(1)内容: 德育要提供公民教育、真善美的教育、自我实现的教育。应该在意孩子人生的梦想是什么,让学习成为孩子人生梦想实现的途径,绝不能把这个途径看得比梦想更大。要鼓励孩子有真实的理想,人生的大理想。梦想实现的幸福感即人生的意义。
(2)形式:要采用学生情感上不排斥的形式。学生喜欢教师的价值观,觉得老师分享了人生的智慧,这样师德的引领效果才好。德育要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学生的自主建构。研究性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教学的形式应该多迁移到德育中去。因为德育这些道德的或人生社会的真理只有是靠孩子自己发现的,才会没有逆反心理,德育的目的才好达到。建构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对于德育来讲很重要。另外,德育要具有生动性。在德育内容和形式的处理上面应实现审美化。
(3)师生关系:德育一定要建立民主、和谐、辩证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和睦,教师却试图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是不切实际的。而辩证意味着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有限度的。格特·比斯塔在《美丽的教育风险》和《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中都提到了一个观点,即现代社会我们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候过了头,往往把商店里面的店员跟顾客的关系类比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这种类比是不对的。教师并不是服务于学生的,因为可能幼小的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无法表达出自身学习的需求,此时老师并不能是一个服务人员,而是应该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带领孩子们学习。
总之,比斯塔认为尊重学生没有问题,但是尊重学生过头不讲辩证的师生关系是有害的教育。与之相似的,教育中的奖励和惩罚也应该辩证地来看。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提出,恶性体罚是不好,但是不应该将所有的惩罚都看成是有违师德的。因为奖励与惩罚本身都是中性的,奖励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捧杀就是一种错误的奖励,同样,正确使用惩罚也可以让学生收获成长。
最后,教师应该怎样从爱国主义角度引领学生?举个例子,《我的家在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读本。香港政府将其派发到香港的每一所中小学。进行爱国教育的过程不是以说教的形式让学生去爱国,而是通过读本进行综合学习,即带着孩子游中国,在地图上旅行:带着孩子看长江、黄河、大漠孤烟,了解自然中国;带着孩子看故宫、兵马俑,了解文化中国;带着孩子乘高铁,了解中国当代的发展……这样一来,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德育但是爱国主义情感已经确立起来。这本书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编写过程中,应用了审美化的处理和建构主义发现式学习的策略。在此,可以作为案例供大家参考。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