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愿为春风起 化雨润“心”苗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 刘媛媛
《管子·心术》篇有言:“化育万物谓之德”,“化育”就是认真生产,努力创造。实际上我们认真做好每一件事,都是德的表现。教师认真教导学生使其成才,学生用心读书收获新知,这都是德,德育万物,德育人生,教育事业正是以德育人的事业。说起来,学校与家庭,化育孩子这株小苗,若有共同的目标,必能使孩子茁壮成长,这就是同心同德的力量,作为教师,势必努力促成家长与学校同心同德,最终使学生成人、成才。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翼下的“小苗”们尚需阳光雨露养育滋润,他们可以看到、听到和感受到,但是他们还不善于主动反思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这两点都很重要,前者是他们理解世界的开端,后者是他们将新知融入自我,并逐步完善自我的过程。教师若想传道授业解惑,则需用一颗仁爱之心,化作春风细雨,唤醒孩子内在“德”的力量。
2019 年,重度抑郁状态的小敏进入我的班级,小学经历使她伤痕累累,亲子关系异常紧张,厌学、甚至有过自杀倾向的她在初一时,是一个表情木讷,很少有笑容的女孩。上课总在睡觉,基本没有能力完成作业,她的父母更是异常焦虑,他们走不进孩子的世界,一直惴惴不安,担心小学时的情况再次发生。
初二上,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返校后,我发现小敏变得特别沉默。一次上操后我在操场上和她谈心。她告诉我家里爸妈离婚的事情,并且嘱咐我:“不要让爸妈知道她知道了这件事”,因为她觉得只要他们以为她不知道,就会一直住在一起,维持一个“家”的形象。
这一次聊天,使我的心头燃起一束光亮,我忽然觉得这个孩子是有向好的念头的,而且,她能开口向我诉苦,就证明对我还是有点信任的。我于是立刻鼓励她说:“你看你要是想学习,不如咱们背诗吧,学学基础,慢点儿没事,咱们一起来。”后来,在她情绪好的时候,我们就用中午或者放学来背诗。
借助共同学习,我和小敏之间慢慢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小敏一直在观察我,她逐渐意识到我对她的期待,我不断帮她解决涌出的新问题,她开始了解我不会在教育她的问题上退缩,并且真的信任她。随着我的形象在她观念中逐步变得清晰,她终于开始敞开心扉,主动靠近,寻求帮助。
记得期中考前有一次班主任培训,小敏因为前一天睡眠特别不好,没来背诗,这天就主动要求留下来背。会议结束已经5 点半了,当时是冬天,天都黑了,这个孩子就冒着夜色到会议室找我。那天碰巧是给小敏做过心理辅导的陈书记负责那场会议,我就请陈书记一起鼓励她一下,也是恰好,这个孩子刚刚完成了她特别努力,但是漏洞百出的这学期第二篇作文。因为作文情感真诚,我给了她 32 分。陈书记惊喜地捧着作文,给了小敏一个大大的熊。孩子非常兴奋,也很紧张,小手冰凉冰凉的。下楼时,她还一直想给我背诗,断断续续的声音里还是没有什么自信。
我们走到一楼校史馆那条通道,我突然想了一个主意。天已经黑了,那条路乍一看过去,前一段就是“乌漆嘛黑”的黑,不过那条路东向有玻璃,后半段玻璃对着校外闪亮的灯光。
我对她说:“小敏,敢不敢走过去?”
小姑娘看着黑暗,拼命摇头。
我说:“小敏,我拉你过去,我拉着你,还怕吗?”
没等她回答,我就拉起她的手,那是一只冰凉、微微颤抖、瘦瘦的小手。一鼓作气,我拉起她就走向黑暗里去了。我刻意走得很慢,一边走一边缓解她的紧张,和她聊天:“你看,其实这里有窗户呀,感觉如何?能看到浮雕的校史馆大门吗……”
当走到那扇最亮的窗户前,我让孩子回头去看走过的路。她如我所愿的说:“老师,其实也不是很黑,眼睛适应了。”“是呀,其实我们有时候觉得是根本闯不过的黑暗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不是吗?学习也是这样,来,现在就在这里背诗吧。”于是我们在拥有灯光的窗前,一起背起曹操的《龟虽寿》。
回去的时候,我要小敏自己走在前面,我向她保证我就跟在她 3 米之内的地方,她不时停下来回头看我,我在即将走出黑暗时,一下子追上她和她一起走出了大门。一边走一边告诉她,我和她的父母都不能一直拉着她走,很多路,要她自己勇敢向前走,而我们一定如我们承诺跟在她的后面,帮助她,守护她。
“老师,我之前觉得老师们都放弃我了,现在觉得并没有。”小敏在我们回到教室后,和我说了这句话。
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意识到孩子 “心灵成长”的契机出现了。她要学会反思这个事件,除了要感性地表达之外,还要学习理性分析自己的改变。于是我趁势问她:“那么你觉得今天我想和你说什么呢?”小姑娘稍微想了一下,“您想和我说,我现在的处境,不像我想的那样,一片漆黑,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不是很自信自己可以做到……但是我可以试试……”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甚至都能听到她声音中微微的颤抖。
小敏内心向善、向上之“德”终于被唤醒。但是此时若想真正改变孩子,还需要家校协作,亲子关系仍然紧张,孩子是不可能单独依靠学校力量彻底改变的。我把孩子的作文发给了家长,并请他们到学校一起商量改善亲子关系的计划。
“既然孩子都可以接受我,信任我,那么她也一定可以改变和您们的关系,但是您们要靠实际行动陪伴孩子,这种陪伴不能仅仅停留在陪着生活,而是陪她一起学习,还要做比她更积极进步的榜样……”
小敏的父母接受我的建议,在家附近给孩子报了她想学习的舞蹈班。小敏每次跳舞,妈妈就在旁边的教室练瑜伽,母女一同学习,一同回家。小敏就像主动靠近我一样,开始主动牵妈妈的手。跳舞后,妈妈给女儿按摩放松,很快女儿也开始主动为妈妈按摩放松……此时的小敏在学校也发生新的变化:她努力学自己可以学会的知识,物理得到 85 分的成绩;她开始主动调整作息时间;主动和同学交流;主动报名参加运动会……,她和父母的矛盾终于逐渐化解,小姑娘的抑郁症,由重度变成轻度。
小敏是我教育生涯中比较特殊的学生,其实在最初遇到她时,我并没有足够信心助她改变,但“化育万物谓之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直是我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我始终坚信只要自己用心去做,我的工作一定会对学生有益,必能促成他们的成长。
实际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周礼》:“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实际上是进一步明确德与行必须结合起来——“知行合一”。小敏之所以能够改变,正是因为教师能用一颗爱心,理解包容他,并且和她一起在学习、生活上努力做出改变。孩子在爱的教育中,被言传身教赋予能量,她才打开心灵世界的大门。同时,来自学校的力量、孩子的改变也进一步传递到她的父母身上,她们开始主动配合学校,一方面学习重新看待孩子,另一方面也在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小敏妈妈每天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她们为彼此按摩时,这种信任关系就悄悄地建立起来了,心灵被爱滋养的家庭,怎么能不改变呢?
此外《礼记》曾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方法论上来看,家庭和学校都要引导、鼓励、启发学生,而不是牵着孩子走,压抑孩子的个性,替她做结论。小敏在学校与家庭的爱中,得到了积极的引导鼓励,进而她才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以爱育人,以德育人,知行合一,启发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恰如春风化育,潜移默化中滋润教育工作者的心田,而教育工作者亦应秉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将其内化为工作理念,运用于工作之中 ,真正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点亮学生未来”。而同时,教师亦可将这种育人理念通过孩子,接力传递给他们背后千千万万家庭,家校同心同德,为中华育人,为中华育英才!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