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高中思政课如何培育文化自信?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例

时间:2022-09-15 浏览:87

北京十一学校         ○  杨小斌


一、高中思政课需要培养文化自信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不但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甚至于“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案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教育部 2017 年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凝练了高中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指的“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高中思政课正是带领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9 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围绕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出强化整体设计、注重讲求实效、加强制度保障的工作建议,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体认。”高中思政课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2 ,坚持立德为重、践行为要、树人为本,必须基于课程标准、课程教材,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展现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高中思政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中思政课培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2019 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指出,在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一是内容安排系统性不够,存在碎片化倾向;二是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外在形式,表演色彩比较浓,修身、践行不到位;三是保障措施不健全。”


为了克服内容安排系统性不够、碎片化的问题,国家、地方和学校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初步构建了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以高中思政课人教版必修 4《文化生活》为例,教材从文化及文化作用入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进行了集中介绍与阐释,并立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优点与不足,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介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文化一般到文化特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传统到文化当下、进而贯穿到文化未来,必修 4《文化生活》在文化内容的系统性上有一个整体和宏观的设计,充分反映了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直接回应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jpg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根本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来完成,它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贯通大中小学的一体化工程,一项需要系统规划的教育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文化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质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堂课、一个示例、一次考试、一次讨论,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很难承载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很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时,语言显示出了它的苍白和局限。这种苍白而局限的语言描述,很难阐述出文化中基本、深层、持久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单纯通过课堂的讲授、案例的解析,仍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学生只是记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仍然没有对于文化自身的认识和觉知,甚至没有办法对其特点给出有力的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在哪,精深于何处,源自何方,发展的历程,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仍然是困扰着高中思政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痛点,依然是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必须突破的难点。


三、高中思政课培育文化自信的创新初探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助推学习方式转变


正如上文所述,传统的讲授行授课由于多重因素的限制,并没有办法很好的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特点。在这些限制性因素之中,既有高中思政课老师的个人专业素质的差异,也有课堂讲授形式表现力的局限。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这种自觉和自信,是无法通过一言堂的讲授、单方向的灌输来得以实现的。


为了更好的克服这个问题,也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的主体的作用,既让学生能够自我主动地去走进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丰富同学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点的认识,将课程内容进行活动化设计,采用活动性的学科课程,能够更好的提升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所以围绕引导学生们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点的理解,培育学生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模块的教学可以采用活动型的方式来展开,引导学生围绕“回眸 5000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这一主题,广泛收集材料,为这一展览推荐适当的产品并撰写推荐词。


活动的主题是回眸 5000 年,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同学,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一活动的展开,使得原来教师为主导的单方面的讲授和列举传统文化的实例,转变成了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根据个人的喜好、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成长环境,自由的去发现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认识。同时,为了更好的撰写推荐词,学生必须对于他所选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挖掘其历史和现实价值,努力引发同学们的共鸣。


课堂上,同学们向全班展示其所选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并面向全体同学阐明其推荐的原因,既能够锻炼学生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达到相互借鉴,彼此促进的效果,进而丰富同学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其文化自信。


(二)作业作品化营造文化育人环境


围绕“回眸 5000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学生们精心挑选的展品和撰写的推荐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作品化的设计,一方面能够逆向敦促学生严肃认真对待此次课程活动,努力提升作业的品质;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提升此次文化教育活动的现实价值,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业特长、成长环境等不同的特点,精选展品,精心撰写推荐词,并对作业进行作品化的设计。有些展品可以展示,有些展品则需要演示,甚至有些展品也可以通过学生亲手做出来。结合学生个人亲身体验,融入学生真实理解和感悟的文化介绍,既比思政课教师的介绍更加专业,又能够阐释得更有温度,让学生更加真切地、真实地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同学结合自己长期练习乐器的经历,推荐展品九霄环佩。其推荐词如下:


九霄环佩,承载了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


它来自唐朝至德丙申年,初用于唐肃宗的继位大典,历经苏轼、黄庭坚、刘世珩等大家之手,传世至今已有 1262 年。它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髹紫漆,作圆首与内收双连弧形腰,相传为“伏羲式”——面圆底扁,象征天地。其声温劲松透,纯粹完美,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九霄环佩曾一度被认为音质不好,不适合弹奏,只能作为文物藏于馆中。幸而,历经周折,九霄环佩在古琴名家李祥霆手下重现天籁之音。“抚琴之人,必有一知音。”人如是,琴亦如是。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请屏息凝神,细听那虚静高雅的古琴之韵,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配上李祥霆老师重现九霄环佩的天籁之音,推荐人面向全班同学,从古琴的历史讲到现在,从外形讲到音韵,带领同学们慢品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既给学生带来了听觉的享受,又丰富了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


每一个学生的作业,都配上精美的图片,附上推荐人精心撰写的推荐词,署上每一个推荐人的名字(如下图)。每张海报后面,都讲述着一个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同学们发现、提炼、推出的故事,并形成一张张精美的文化主题教育展示海报,不但丰富了学校公共空间的文化内容,而且将公共空间变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效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课堂走向校园,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认同,从自觉走向自信。


1.png(三)以应用性、创新性检测挖掘考试育人价值


教育部颁发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从而形成了由“一核” “四层” “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的高考评价体系。其中四层指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对于核心价值的评价指标中就包含“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


但是,如何才能够把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考出来?如何才能够把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考出来?如何进一步挖掘考试的文化教育功能和价值?还必须在考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上进一步探究。


通过“回眸 5000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的活动型课程设计,将中华文化的内容进行活动化呈现,有效地变革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发挥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将学生作业作品化的设计,更是充分挖掘了学科学习活动的文化教育价值,打破课堂学习的边界,使学习者转变成教育者,提升课堂的获得感。


那么,对于教学评价的环节,如果能够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达成一致,形成一种“教、学、评的一体化”设计,不但能够使得考察的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境,而且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调动个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客观呈现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能够真正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会,培育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认同和理性自信。


因此,结合教学活动展开的实际情境,可以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自主、创新命制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考题,如:


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东方,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站在新时代,感受着社会生活的瞬息万变,面临着东西文化的交织影响,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某份作品、某一物件,能够唤醒你,带你一起回眸 5000 年,感受中华文化带给你最深沉的感动。


十一学校高三政治学科拟在高中楼举办“回眸 5000 年——中华传统文化展”活动,请你为展览推荐一件展品,并撰写一份不少于 300 字的推荐语,详述你的推荐理由。(9 分)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活动实践,也可以吸引借鉴其他同学的优秀分享,自主选择不同的展品,呈现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既兼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搭建一个表现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又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科活动的价值,发挥考试对于教育教学的反拨效果。当然,最为重要的,仍然是能够通过学生的作答,再一次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结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引自“十九大”报告)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贯彻到国民教育的始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在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育文化自信,还需要持续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深化高中思政课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活动化、作业的作品化、评价的创新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评的不同环节提升中华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巩固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  


2.png


脚注部分: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3.18。

3.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第 15 页。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