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浸润式经典拓展阅读怎么做?

时间:2022-09-15 浏览:84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孙 欣


1.png作者简介:

孙欣,从教 30 年,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北师大专硕兼职导师。现为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主任导师、教育顾问、咨询师。曾参加过国家级“中小学传统文化”研究课题,连续四年获“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先进个人,主编出版过八十多万字的经典诵读和作文丛书。在教育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年会上,以《传承经典 感悟国学》《与传统文化偕行》两次获“教师论坛优秀主题发言奖”;《“经典教育”实践研究与探索》发表于《中国校外教育》;论文《中华传统和文化研究中的美育渗透》获北京市第十届“京美杯”征文一等奖;课题《初中语文经典拓展阅读浸润式教学实践研究》获得海淀区“十三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获 奖 感 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我们的民族文化从何而来?它是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孟子》中来,从唐诗宋词中来……从古圣仁人的名家名篇中来,它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智慧与浩然正气,穿越千古,源远流长……经典诗文作品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灵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课内古诗文、还要拓展学习课外经典作品,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生命有根”的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我们的民族文化从何而来?它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孟子》中来,从唐诗宋词中来……从古圣仁人的名家名篇中来,它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智慧与浩然正气,穿越千古,源远流长……


经典诗文作品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灵魂。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课内古诗文、还要拓展课外经典作品,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生命有根”的人。


2.png


在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我和团队成员开展了“初中语文浸润式经典拓展阅读实践研究”项目研究,我们带领学生阅读中华经典诗词、名篇、名著,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日日阅读,日日浸润,引导学生感受经典诗文的语言、艺术和文化的魅力。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


一、丰富语文课——课前展示


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前展示。我请学生摘抄自己喜爱的经典诗文,并且熟读成诵,在语文课前向同班同学展示。如:学习《观沧海》时,学生展示《短歌行》;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学生展示《临江仙》《西江月》。当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时,学生展示《琵琶行》。每节语文课前的朗朗诵读声,已成为语文课的前奏。许多我的毕业生对“精彩展示”仍念念不忘,多年后他们还能朗诵出当年课堂展示的内容。


二、编写校本诵读资料——《龙樾经典诵》


如何让孩子们的经典阅读与交流讨论更集中?我反复阅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作品,阅读杜甫、苏轼等古代著名诗人的诗作,伴着明月孤灯,与古圣先贤神交对话,选择了沧桑壮阔、激越飞扬的文字编辑了龙樾语文校本诵读资料《龙樾经典诵》。


《龙樾经典诵》图文并茂,包括《四书篇》《古诗词篇》《古文篇》《现代诗篇》,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名人的生平及思想,培养热爱经典的情怀。围绕《龙樾经典诵》,我们更集中地开展课外拓展教学。晨读时,我们带领学生阅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作品,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代经典中汲取古人智慧。


此外,我们还开设了名师讲堂。在学校的“名师讲堂”中,我讲《论语》、讲《诗圣杜甫》、讲《潇洒苏轼》、讲《传奇王阳明》等,让历史文化名人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举行传统节日相关活动


端午粽情”活动,学生们读端午诗词、赏端午文、讲端午故事;“元宵喜乐会”活动中,广场挂起了上百灯谜,学生们猜灯谜、背诗词;中秋诗会,同学们诵读月诗;诗词大会,全年级同学都参赛,层层选拔,最后进入“飞花令”的对决,比赛场面扣人心弦。诗词大会、名著辩论会等活动拓宽了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提升了学生们的语言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和为贵”的研究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开展了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 《“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海淀区云教研中做了交流。我阅读了大量书刊,了解到“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教研员杨华老师的指导下,从“知和” “求和”两个方面,阐释“和”文化的起源、内涵与表现。


五、疫情期间开发“古韵书香”课程


在疫情期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样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汉语的美和力量。我和同组老师们开发了“疫情背景下的古韵书香”系列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和经典古文学习。


大家学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原诗《诗经 • 无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原诗《送柴侍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原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同学们感受到我们民族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精神。这些课程,既丰富了学生们的古诗文积累,更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六、诵读与创作


3.png2020 年 7 月,我带领学生参加“诵读中国”北京赛区比赛,同学们穿上古典服装,吟唱《普天乐·江头秋行》《胡无人》,前者优美婉转,后者激昂慷慨。在这次比赛中,十一龙樾中学获得“优秀组织奖”,我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在线上学习期间,我还引导学生进行疫情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同学们纷纷在线上课堂上配乐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是其中一位同学所写的诗:


清晨是漫着雾气的窗

你在鞭炮声中回望家乡

启程远航

你看见火烧般的流云和绯色光

你听见惊惶的人语与风的怒吼

窗是紧闭的 死是迫近的

然而你逆行——

青春是短暂的 梦想是永恒的

于是你逆行

紧握的双手和单调的鸣响

枯竭的呼吸与殷红的鲜血

一窗之隔

你流着泪嘶叫

晨间的日光惨白绝望

正午是溢着色彩的窗

你在护目镜下悄然微笑

坚守战场

你看见粉白的樱花和流动的人群

你听见亲切的人语与新燕的啼鸣

窗是敞开的 生是温暖的

于是你奔跑——

追逐橘红色的晚霞


这虽是一首现代诗,但我为同学们能够提笔自主创作感到欣喜;这虽是一首现代诗,但现代诗仍然有着传统古诗词的底色和根基。


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龙樾语文教师的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龙樾教师将不断求索。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