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让“孩子”的语文课成为“家庭”的语文课

时间:2022-09-15 浏览:172

中关村第三小学         ○  李喜源


2.jpg

作者简介:

李喜源,教龄 33 年,中关村第三小学语文教师,高级职称。荣获“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优秀辅导员、“中国好教师”“海淀区四有教师”等荣誉。


获 奖 感 言

学子园丁两相依,传承经典在一起,深情厚谊藏心底,桃李故园自成蹊。工作 33 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经典诵读活动。每一天,师生都沉浸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激情满怀语凝练,词句铿锵动人心弦。观察想象细体验,悦读笔耕绘新篇。在学子们积累了大量经典诗文的基础上,引导鼓励他们进行诗词创作活动,每首原创诗词再配上详尽的解说,经我校对后录成视频,在班级中、年级中交流。学子们从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来,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国情怀浸梦萦,和风细雨润心灵。成功受挫皆风景,学海誉身映月明。”一首藏头诗《家和成学》代表了我从教 33年的感悟。教师应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使学子在经典文化的传承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词不仅培养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其中传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滋养学生的成长。每一天我都和学子们一起“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晨读暮诵咀文章,学子争锋主课堂。诗情画意浸书香,勇于创新敢担当。”清晨,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教室中早已书声琅琅。同学们都在诵读班级独有的诗文集——《朗月行》《山水行》《友情诵》等。一首首诗词萦绕耳畔,一篇篇经典浸润心灵,同学们那忘我的专心致志的神态更让我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png语文课上,同学们把学过的课文用诗词进行再创作,这种形式我已经尝试多年,它既是同学们积累大量诗文后的有益尝试,又是一种有趣的创新,深受学生喜爱。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为基础,王同学创作了:《声声慢·驼铃声声》


声声慢·驼铃声声


驼铃声声,叮叮当当,清清脆脆清清。童年隆冬时节,驼群遍地。丑脸巨牙长胡,问骆驼,挂铃为何?避狼群?增情趣?道是无人知晓。


冬日去春日来。麻袋空,骆驼绒毛尽褪。夏日来临,奈何驼影难觅?怀念更兼惆怅,到如今,记忆犹新。思童年,怎一个想字了得!


邹同学创作了:《千秋岁·驼铃丁零》


千秋岁·驼铃丁零


驼铃丁零,煤队家门停。人卸煤,驼食草,静观长牙磨,细察白沫须。善模仿,细咀慢嚼有韧毅。


为何脖系铃,护驼添情趣。对错否,有谁知?秋去冬再还,童年不复返,思驼铃,童年重临于我心。


可能同学们的创作不符平仄,但我为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积极主动思考、创新、尝试而感到由衷高兴。


2018 年 10 月,我被聘为雄安校区“新时代教师成长研修工作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项目组的导师。三年来,我八次前往雄安讲授公开课,举办国学讲座;每周我们项目组的老师们都在线上进行教学互动,即使是寒暑假也不间断。项目组组织学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刊印了《联林抒壮志 墨海迎新春》对联文集,《古诗文分级诵读》手册,《诗词小游戏》集锦……项目组被领导们誉为“最佳项目组”。


3.jpg


深情厚谊藏心底,桃李故园自成蹊。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获得了学生家长的认可。2020 年由于疫情,毕业生在线上参加了毕业典礼。典礼结束后,忻逸然同学的妈妈留言说:“每次看着女儿回家和我谈论老师课堂的那股兴奋劲,就能感受到她们是多么地享受课堂,她是多么地崇拜她的老师!真是一群幸运的孩子,我们也是幸运的家长”。


她还说:“在假期,李老师也放心不下孩子们,组织家长在群里每天学习一首诗词,而且他自己也跟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经常激起热烈的讨论,群里洋溢着浓烈的文化氛围,同样也感染着家长们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李老师的带动下,现在不仅是 36 个孩子在学习语文,而是 36 个家庭都在学习语文”。


读着忻妈妈的留言我万分惭愧,自己只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就受到了这么多的赞美,我激励自己必须加倍努力。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