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 中学第二分校 唐锋
唐锋,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教龄7年。曾获2016年度和2019年度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岗位能手”、2017年度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在2018-2019学年海淀区“风采杯”中学教师教学成果展示中获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原创试题展示一等奖。 获奖感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家国的命脉,作为语文教育者,作为传承者,我们任重而道远。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多维度的延伸渗透进语文教学是我一直在做的努力,在早读的朗朗读书声中,在语文课堂上,在小作协,在辩论队,在艺术节的舞台上,到处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也是我的足迹,我愿做这样一位开拓者、传播者,以我炽热的心,尽我诚挚的力,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添一股动力,使其随着时代的滚滚车轮传递下去,不惧长路,生生不息。
文化传承需要多元化的方式、多维度的延伸
根据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的方向,传统文化的传承前所未有的被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我将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奋力前行。
一、推进经典阅读
在教学上,我带领备课组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许多实践,尤其注重文学经典的阅读。对于经典阅读的研究思路是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专题形式推进,积极探索各种课型模式,将经典阅读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就是采用专题式教学,依据内容将经典分为多个专题,从经典文本中提炼出古圣先贤的优秀思维模式及思想精华,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思维训练点,使之成为学习者乐于吸收的优质营养。首先,根据学段特点,我与同组老师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篇目选择和编排,编辑了注释和赏析,形成了特色读本三套:《论语》选读、《诗经》选读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选读》,利用每周的三个语文早读通过师生共读、师生共赏的形式在诵读中走近经典,并引导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经典篇目。许多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提升了文学素养,并能将所读所学融入生活,积极地探讨儒家的观点在现代生活中带给我们的启示。更有些对古典诗歌极感兴趣的同学能将读本所选的篇目倒背如流,并进行延展性的写作。
其次,我们在年级开展了古典文学经典的阅读与交流活动,在进入整本书阅读之前为学生们进行导读,通过问卷调查大体掌握学习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情况,并依据问卷结果设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从创作意图、情节开展、人物塑造、社会背景、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这其中的大部分任务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细心地搜集与整理,最后通过统筹和分析才能得出成果。任务的设置尽可能地灵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坚持阅读、积极思考。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们注意文中许多值得反复思考和玩味的细节,因此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做阅读笔记,将相关的细节和素材进行详细的记录;根据不同任务的类型选择阅读成果的呈现方式,包括图表、思维导图、阅读随笔、手抄报等等;所有情节都需要标明出处。这些是要求,同样也是提示,我们希望能够在阅读的路上多扶学生一把,让他们不仅吸收着古典名著的精华,也收获阅读的方法。学生们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高效的整理,通过写阅读笔记、制作阅读报告、画思维导图等方式理清整本书的情节逻辑及人物关系。我们在《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三部作品阅读完成后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平台,他们在阶梯教室向全年级的同学分享他们的阅读所得:有的在读完《西游记》后整理了师徒四人的身世、取经背后的宿命、别称背后的寓意;有的梳理了师徒所经历的八十一难的不同特点并进行了分类;有的甚至总结出了妖魔打算吃唐僧肉所使用的烹饪方法。在《水浒传》的阅读分享中,学生们为水浒英雄作传,以不同的视角解读了“英雄传奇”的含义,并有理有据地阐释了自己对于招安结局的理解。《三国演义》的研读交流会同样别开生面,有的为小说中杰出的女性人物做了专题;有的分析了魏蜀吴三方阵营的综合实力;有的对三国之主将和谋士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远超过我们在设置阅读任务时的预期。
二、开发特色课程
在积极推进经典阅读的同时,我在常规的语文课里加入了传统文化模块“说语文”,为大家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这个模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语”,结合已学文言文引导学习者系统整理中国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语法特点,包括汉字的发展、通假字的产生、各类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的判断、各种特殊句式以及基本的音韵知识等等;二是“文”,帮助学习者积累中国古典文学常识,梳理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并在此过程中师生共读《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诸子百家中的系列经典篇目,由文观史,以史学文。
除了语文常规课之外,我组老师共同开设了主题为“书海遨游,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大爱”的语文拓展课,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每四周一个专题,指导学生选择与专题相关的书目,在阅读之后进行交流与分享。在学期末的共享沙龙中,学习者结合已学的文学经典和自主选择的书目对相关主题进行探讨,能够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与延展性。
另外,北京植物园是我校ESD课程实验基地,每年高一年级都要到曹雪芹纪念馆上语文拓展课。之前多以参观游览为主,在进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大背景下,我校语文组以曹雪芹纪念馆为科研基地,以《红楼梦》研读为主要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创新了ESD实践课程:有“梦幻红楼”戏剧展演,有“曹雪芹文化大观园”研讨交流。根据先前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指导学生通过短剧的形式表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还将叙事诗改编为多幕剧进行表演,学生喜爱这样的方式,在改编和排练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三、拓展文化活动
学生课余学习生活,也是我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首先,作为我校“玉兰清韵”小作协的指导老师,我除了设计每周的常规写作活动之外,还会带领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采风活动,循着中国文化的足迹走遍了现代文学馆、大观园、历代帝王庙、鲁迅博物馆、孔庙、国子监、保利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甲骨文特展、敦煌遗书展览、名家手稿展……并在活动后收集学员的优秀作品,编辑了多期小作协刊物。
其次,作为校辩论队的指导老师,我将传统文化也带进了辩论队的训练。我们的许多辩题里都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印记,如“选领袖应选刘备曹操”、“西天取经更应注重过程结果”、“研究人际关系更应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辩论对辩手的知识储备要求非常高,在准备辩题的过程中,每一位辩手必须对各个作品进行彻底的研读,并结合辩题进行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才能抓住辩题的要点,给出鲜明坚定的观点。我在辩手们准备辩题的过程中自然要对他们进行名著阅读的指导与渗透,虽然最后呈现的是一场唇枪舌战的辩论,但背后却凝聚着对传统文学经典社会大背景、宗教意识、价值观及人文情怀的深刻思索。
此外,语文学科活动、艺术节舞台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在连续四届校艺术节上,我组老师将文学经典吟诵搬上舞台,师生身着汉服展示了《论语》、《诗经》及唐诗等经典篇目,用传统的行礼法进行开场和谢幕。不仅有配国乐的朗诵、演唱,还有中国古典舞展示。这样的实践性活动不仅能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背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从而更主动地向这民族的瑰宝靠近。
经过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我作为语文老师,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像一汪清泉,在繁杂的现代社会里浸润师生的心田,以其厚重的底蕴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我希望我能用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在教学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感染我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它、热爱它,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传承者,让这凝聚着历史气息与人文光辉的民族命脉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