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校 于爽苹
于爽苹,大学本科学历,教龄 33 年,高级教师,高中语文教师,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海淀区进修学校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群众。 荣誉获奖: 2014、2017、2020 年 被 评 为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曾获得第三届全国文学课堂观摩研讨散文鉴赏课一等奖;被评为“海淀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优秀教师;曾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决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一等奖。《浅析 < 春江花月夜 > 诗与曲意境的区别》曾获北京市“京美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获奖感言: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要将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行为品德,构建文化自信。多年来,我关注古诗文教学,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里都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串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中,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文化心理,并在“润物细无声”中铸造起独特的民族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用传统文化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坚定,坚持,坚守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十几年的从教生涯里,我一直思考,怎样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言文化的学习课,怎样让甲骨篆隶、对联戏曲、节日习俗走进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每个学生心里。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追求的梦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深植于心的,作为教师,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份宝贵的财富传递给下一代,于是我立足三尺讲台,在有限的空间传承无限的民族文化。
我从提升学生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奠定丰厚的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往往容易被忽视,语文学科乃至语文课堂是异常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里体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深知语文学科的思想引领性,日常教学中,我便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让思想教育如细雨般渗入学生内心,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因此提升。
例如:人教版教材实践活动中的“汉字、对联、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成语”等板块,我会为学生仔细讲解,引领他们走入流深源长的文化;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在每一个节气到来时,我一定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节气的由来、特点,古人对节气的遵循和敬畏,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语文课,本该是传播文学的阵地,于是我的语文课上,有时我会给学生们讲琼瑶小说中的古典诗词,会讲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同时,我也会让学生评价梁羽生、金庸、古龙的作品,分享他们最喜欢的人物,分析作者语言的表现力,从而领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会引导学生分析流行歌曲《东风破》《青花瓷》中的传统经典意象与诗歌修辞对抒情起到的作用;我也会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给学生补充百家讲坛中《鲍鹏山评 < 水浒>》,推荐他们学金圣叹去给《水浒传》作批注;古诗文是文化的高度凝聚,我也会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文的语言魅力,把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诗词中的蕴含分享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每一首诗词歌赋背后的文化沉淀。
就这样,在学生面前我用自己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用自己的激情带动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沉浸。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发现了语文课本中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广博深远,体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远不止课堂 40 分钟,因为文化的浸染应该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随时随处的。所以,除去课堂主阵地外,我还利用选修课和学习手册等更多的平台,努力让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
我在高中年级开设了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诗词里的传统节日文化”等选修课,或以重大的传统节日为单位,向学生介绍七夕、中秋、端午等节日,附带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二月二龙抬头、花朝节、三月三修禊祈福民间习俗等;或精心挑选大量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在介绍节日的同时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体会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用心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曾在交大附中承办的市区校
三级联动展示活动中做传统节日文化公开课《端午节》,获得好评。在北京市教育学院语文学科北京市骨干班与老师们交流论文《让传统节日文化浸润学生心田》。
针对诗歌中的传统节日选修课,我编写了有关传统节日的学习手册,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更深切地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除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之外,我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学生做主的课堂,希望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传统文化的机会,维护他们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现代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于是,在讲诗歌鉴赏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声韵平仄的规范,学写格律诗与现代诗,拉近他们与古诗文的距离,拉近他们和文化的距离;我也会充分关注社会现象,让学生知道传统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正值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放如火如荼之时,我把这话题体现在微写作中,让学生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选修课上,我让学生设计精美的二十四节气手抄报;我带领语文组在各年级开展“雅韵金声”诗歌朗诵会,成语知识竞赛、《论语》书法比赛、“清明风筝”诗歌节、端午诵诗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在语文情境中,主动并深入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学习、探究、思考、收获、成长。
学生学习主体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我在日常授课之外,还积极对传统文化进行研修,从未停止学习传统文化的脚步。参加海淀区十二五群体课题 HDQT201403-50 “海淀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研究,参加“海淀区语文骨干教师古诗文教学提升班”,参加“海淀区第二届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国诗词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班”。同时,作为教研组长,我希望学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和引领者。所以我带领语文组老师参加“绿色成长”学科德育,“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等课题;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加海淀区敬德书院组织的各项传统文化课的学习,在我的号召和带领下,几乎每期都有我校语文组老师克服路远课多等困难积极参加书院学习;我还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到校为老师们做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指导大家如何更好地把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上;向学校申请为老师们订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与践行》系列读本,丰富大家的理论知识积累。2003 年成为海淀区兼职教研员,在多次进修教研活动中与老师们分享古诗单元,文言文单元教材教法,多次分享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经验。帮助更多的老师为更多的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了解它,继承它,发扬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在这其中,我们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我知道传统文化的教育责无旁贷,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它需要我们一代代不断地坚持,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探索,完成一个语文教师传播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