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杨亮
杨亮,中共党员,一级教师,现任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副校长,教育学硕士,清华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博士在读,导师史静寰教授。海淀区第十届督学,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汪德昭书院执行院长,近三年在《基础教育课程》《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持市区级课题 3 项。 获奖感言: 中国传统书院“追求人格完善,重视知识传授和育人”,西方则主张“以人为本,全人发展”,汪德昭书院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上,中关村中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获得了师生、家长以及社会一定的认可。未来,扎根海淀教育这片沃土,中关村中学不仅要把现有的工作坚持下去,还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教育之花更加灿烂。
汪德昭书院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汪德昭书院建设项目的缘起
(一)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中学)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和语言文字工作,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管副校长牵头的工作小组,坚持三结合的工作理念,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书院曾经是中华民族主要的精神生活场所,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孕育场、灵魂安憩所和精神圣地,为教育发展与中华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书院教育目标注重品德修为与人格养成;课程设置注重思辨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讨论切磋,质疑问难,讲明义理并躬行实践;学术氛围注重兼收并蓄,百家争鸣。因此,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关村中学领导班子经过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立德树人、学校发展、教育改革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书院制育人模式进行系统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关村中学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加强思想宣传,强化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打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三)三方共建汪德昭书院
2017 年 10 月,学校通过深入梳理文化特色,搜索特有资源,以学校倡议创始人汪德昭院士的名义,联合中科院声学所和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共建汪德昭书院,以“融通人文与科学”为发展定位,旨在秉承古代书院精神,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引入国外文化教育精髓,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书院,发挥基础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中所应承担的关键性作用。海淀区副区长刘圣国、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区教委主任王方、区教科院院长吴颍惠、中科院秘书长汪克强、中科院声学所所长王小民、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马颂德、中关村中学校长苏纾等领导共同为书院揭牌。新华社、央视网、北京卫视进行专题报道。
二、汪德昭书院的创新与实践
(一)书院生源及培养目标
书院选拔校内学生成为书院学员,开设专属课程;同时面向全体在校生开设选修课程,修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爱国主义价值观、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优良道德品质的国际创新型人才;面向外籍学生,选拔学业优秀、诚实正直、视野开阔、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少年,以书院的形式将知识学习、文化熏陶和研学旅行融为一体,打造培养具有创新、合作、自主意识人才的国际平台。
(二)书院课程架构
书院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特色选修课程整合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部分校本选修课程由中关村中学优秀骨干教师负责教学;另一部分校本选修课程由外籍教师及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负责教学。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精神。针对学生个人特点、兴趣,提供针对性的学业辅导。为外籍学生开设系统的汉语课程,为中国学生开设高级英语和小语种课程,系统地提升口语、写作能力。
(三)书院培养模式
书院采用集开放式教学、师生互动交流、跨学科素质培养于一体的书院式教学模式,搭建各种平台,促进不同地域、年龄和学术兴趣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文化理解力,促进新思想的萌发以及新的行为和评判准则的形成。
1. 创建“德育 +”特色课程的书院制路径
德育在书院教育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书院教育不仅从“德治”思想出发,而且还十分重视“育德”,强调社会道德建设与个人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书院对德育的高度重视不仅对儒家德育理论的继承和改造、综合与发展,而且把学校与社会、德育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提升书院教育的价值。
2. 提供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书院配备专门的 1 对 1 导师,负责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指导和咨询。书院导师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学习,而是以师生双方合作为基础,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院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到校开设讲座,包括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新闻工作者等。
3. 扩宽学生成长的多元渠道
创新思想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孕育创新思想。书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主要包括:
⑴ 科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进入中科院野外科考台站进行观摩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思想、理论和观点,提升其自身素质,优化自身的人生和事业规划。
⑵ 书院研学活动。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以及汪德昭书院新安江分院等地进行研学,深入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⑶ 文化探索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到北京各处文化古迹进行文化探索,以深化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沟通能力。
三、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特色亮点
(一)普及礼仪学习,强化仪式教育
我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大众的有效形式。各朝各代,都通过宣扬“礼”来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可见,仪式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院依托中华礼仪,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开展有着悠久历史和现代意义的仪式性活动。邀请海淀区敬德书院、北师大等高水平专业教师,带领书院学员礼敬先师,体验“开笔礼”;在高三年级的“成人礼”活动中,为身着汉服的学生进行仪式教育;在研学旅行课程中,进行烈士公祭仪式等。让师生全面认知仪式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家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社会化传承。
(二)推广传统文化典籍,体悟道德内涵
传统文化把德置于高位,十分注重对个人德性的修炼和要求,这也完全契合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本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
讲话中多次引用《论语》、《孟子》等古代人文典籍中的内容来表达或诠释自己的观点。结合市区“整本书阅读”项目,书院与语文学科组
形成合力,借助课堂教学、原创诗歌大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推广传统文化典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师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在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体悟传统道德内涵。
(三)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必须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书院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实现包括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在内的各学科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向同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和践行正确价值观念。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注重打造校本课程,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认知。在每周开设的选修类课程中,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设古文鉴赏类、经典诵读类、书法绘画类课程,以及中华茶文化、辩论、劳动等实践课程,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由选课。
除此之外,书院开展“校本化”特色活动。通过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构建并实施传统文化活动体系,力争对师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学校依托“汉服社”、“民乐团”、“书法社”等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开展文化快闪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气、传统节日时节,学校组织开展“青团”、“月饼”等特色美食制作、品尝活动,辅之知识问答等小活动,寓教于乐,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总之,通过具体化、通俗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学生真正乐于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最终达到增强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认知与内化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