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北京市十一学校 张梦婷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七年级语文教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至今已有 22 年。从 2011 年开始,利用早读时间带领两个教学班的学生背诵《论语》和《诗经》,利用班会时间带领本班学生背诵《弟子规》,利用选修课的时间,自编学习材料《做文明的中国人》为学生讲解传统礼仪。带领学生分析二十四孝故事、品析唐诗宋词,介绍诗词大家的经典故事及处世之道。让优秀的国学经典熏陶、感染、教育学生,灌溉他们的精神家园。 2015 年 9 月和 2016 年 3 月,参加了海淀区敬德书院组织的两期国学经典培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撰写的《书院沐浴经典芬芳 校园绽放国学光华》被收编在敬德书院 2016 年的春季学刊上。
文化涵养生命,经典浸润人生
国学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从2015年开始在高年级开设模块课,那时我在初三年级,初三的很多创新题型大多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二十四节气、戏剧、书法、经典故事、传统节日等等,这些知识学生答的时候错误率最高,讲评中我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陌生,有的甚至连端午节是什么时候都不知道,这让我很震惊,惊讶过后我反思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是因为学生只关注课本的“有限”知识,而忽略了生活中的“无限”知识。怎么让学生将课内外知识打通,并将这些有用的知识内化为能力,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新课改中提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经过了敬德书院的学习,在专家的经典解读课程引领下我开始萌生了开发国学课程的念头。2016年9月我到了初一年级,每名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适当的选修课程,于是我将模块课命名为“国学经典故事”,编写了电子学习材料,每周五两课时在七年级进行讲授。材料按照主题编写了三十讲,内容涉及“爱国”“感恩”“勤奋”“诚信”“友谊”“魏晋风度”“三十六计”“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方面的经典故事。编写时既选择了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故事,还配置具有一定深度的文言文故事,既有经典的故事原文,还有相关的内容链接,既有生动形象的配图,也有直观可见的视频,既有主题相关的学习课件,更有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思考题。总之《国学经典故事》的选文突出了思想价值和审美情趣,编写体例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开设选修课的特点。
一、课程实践“五化”教学
学习国学知识,即使有丰富的学习资料,如果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方法单调、学习过程枯燥,那学生也不会有学习兴趣,更何况还是不用分数来评价学习成果的模块课。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根据模块课程特点和国学经典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国学丰富的资源,采用“五化”教学法,即诵读化、自主化、故事化、生活化、信息化来进行文化传播。
1.诵读化
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这是国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记忆”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为今用”,选择“诵读、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从小腹有诗书,在本国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因此对于经典的文言原文主要还是采取诵读的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也很容易接受。
2.自主化
将编写好的电子材料发送给每个学生,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接收后,认真自读文本,学习后自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并将问题上传,同时也可以自选自己感兴趣的链接进行拓展和体验,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由自己把控,这样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配以古典音乐,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韵律和氛围里,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学生听着悠扬的乐曲,陶醉在美的享受中。
3.故事化
材料中都是中国古典优秀文化,其内涵丰富,蕴含着古人的大智大德,特别是一些文言原文,有一定的深度,如何让学生破译文章的宏旨要义是教学的难点。小故事中含有大智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表演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故事化”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4.生活化
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更好的生活,让生命更有价值。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这样,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使国学生活化,让学生把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思想智慧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我欲仁,斯仁至矣”。
5.信息化
如今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国学经典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国学经典的内容应该是集中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文章,它们是我国文化的源头,如果从更开阔的角度看,国学经典远不止这些内容,它应该囊括了古人所创造的所有的学问,所以在教学时,如何把这些优秀的知识有机地穿插,仅靠教师一张嘴和一个学习材料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的,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就简单了许多,网络资源丰富,并可以实现共享,我可以将各种资源通过链接的方式放到我的电子材料中,学生只要点开链接,应有尽有。比如在讲高渐离击筑的故事时,很多人无法了解“筑”是什么乐器,这时可以通过链接图片和音频的方式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筑”的乐音。再比如讲韩信的时候,除了大家熟知的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外,像韩信点兵引出的剩余定理、韩信攻城引出的风筝的制作、韩信之死引出的象棋的来历,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通过这些资源的链接,将国学经典的内容极大的丰富化,而这些都是信息技术的功劳。
二、课程评价要点
虽然是一门选修课程,但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我的评价方式主要体现以下几点:其一,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由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例如学生讲完故事后,让其他同学通过打星的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做完思考题,也可以通过老师发布的答案进行自评,遇到需要交流的问题还可以小组合作,然后大家共同评价。总之要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交互的活动。
其二,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的内容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其三,评价过程动态化。电子学习材料中设置了相关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及时的答题,上传平台后及时进行反馈评价,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并随时进行答疑,整个评价的过程是动态的。同时注重课后过评的填写。
三、课程实施主要成效
其一,教师积淀了较丰富的国学素养。“教学相长”,在编写这本电子学习材料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涉猎大量的国学经典,需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因此,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国学素养提升的机会,终生受益。
其二,编写了一本国学经典学习材料。这本电子学习材料,很适合初中生的知识积累,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其三,涵养了学生的生命底色。参加国学课程的学生会很受益,无论是精神面貌、行为规范,还是审美情趣、兴趣爱好都会有很大变化。同时学生积淀的国学知识素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对那些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做好积累的同学来说,是及时、有效的补救;对有基础的同学来说,是有效的提升。我们对学生学习的国学内容有不同的掌握要求,有的要求理解不要求背诵,有的内容就是要求既要理解,又要背诵。比如诗词经典,我们就要求学生必须能背诵多少首,让学生愉快地达到目标。这样下来,课程结束后,学生之间的差异会很明显,是国学文化涵养了他们生命的底色,是国学经典浸润了他们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