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

教师简介

获奖者: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杜晓波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师,高级职称,海淀区骨干教师,华锋教授入门弟子,师从徐健顺教授,吟诵培训讲师。积极探索、实践诗文吟诵教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京教育》、《中学生》、《海淀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相关论文被收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吟诵论文获北京市一等奖,曾应邀中国教育电视台录播节目,展示特色教育教学理念;荣获中国教育电视台颁发的“优秀老师奖”奖杯。


诗歌之美,声情化人


遇见吟诵,我看到了从字符通往音符的桥梁

我对吟诵的热爱,缘于感性的执着,无问西东。这得从我对声音的敏感说起。

声音是春天我家竹林里春笋拔节时的铿锵与倔强;声音是夏风吹着雨,一道烟似的逼近我眼前全面铺开雨幕时“刷”的一瞬的强大和神奇;声音是秋夜里栗树下听毛栗子憋足一口气迸裂时的顽皮与淘气;声音是被冬雪压弯的竹林,突然一下子抖落积雪时的飒然和清脱。燕子在我家屋檐下的燕窝里唧啾呢喃,西双版纳的跳舞草听到我的歌声后叶片会挪移舞动,我对着山谷呼喊我的名字,回声里带着金属的交流感,山谷如同增加了混响的麦克风……源于童年对声音的记忆,源于歌声打动人心时的震撼,我对声音,有着独特的体认和感知。万物皆有灵性,万物皆有节律。这些声音,都是可以用音符去表达和描写的。

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我,对汉字有着深厚的感情。曾经感叹,此生最爱,唯字符与音符矣!遇见吟诵,我看到了从字符通往音符的桥梁,两者彼此靠近,热烈相拥,相得益彰。音乐进课堂,辞章也悠扬!那原本严肃的字符,跳跃其间。遇见吟诵,字符得到重生,原它原有的乐音与节奏,遇见诗词,音符找到了最好的歌词,谱写更优秀的乐章。

《尚书・尧典》 :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是我们尚能追溯的最早的关于音乐制作的典籍了。我们看到了音乐的功用是教导年轻人的,要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制作方法是什么呢?“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就是说,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把读诗的音拉长,就成了歌了,追求五声六律相谐。其后关于乐器的暂且不说了。最后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

这样一看,音乐自产生之初,就具有教化功能。古时候,音乐在人们的休闲时,在人们的劳作间,在贵族的宫廷里,也在百姓的田野间,音乐伴随人们左右。而现在,音乐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似乎只有表演时才用得上。这就是因为,人们在读诗文时不再吟诵,取而代之的是朗读,朗诵。

吟诵是读书法,是古人作诗的方法。作诗时,通过平仄、韵律,找到在音、意上最能表情达意的那个词,通过对气息高低有致、缓急有别、长短相间的处理,让读诗犹如呼吸一样舒服、自然,让诗歌散发感染力。而朗诵,是西方传入的舞台表演方式。通过语言对白,向对方表达思想情感。还原古诗文里的字符原有的蓬勃的生命,当我们读起诗文时,不再是平直声线上一二三四声的简单枯燥的交替,而是还原它原有的节奏和乐音。

8.png


一个人将一种爱好和兴趣做到极致,他也会活出自己的传奇

我不希冀有传奇,我只想潜心研究,品味其美,用教育教学的平台,将这种美好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语言的音韵魅力,在平平仄仄中去寻找诗的韵律,去探求作家思想情感的心路历程。

诗歌创作之初是声音先于成文,吟罢方提笔,是否和律,边吟诵就边修改了。音韵与情感多有对应关系,于是,依据文字本身的读音,用符合平仄格律的吟咏,按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的规律对声音作一下调整,还原古人的读书方式,自然就得到了开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就拥有了诗歌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学习诗歌专题时,有一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些人为什么总是回不了家?”是啊,我们有一类诗歌主题就是“羁旅情愁”,“思乡怀人”,为什么老有人回不了家呢?杜牧在清明节时回不了家,王维在重阳节时回不了家……这类诗歌很多。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这时在讲诗歌专题,用的材料是一组组高考真题,然而高考不会直接考孩子问的这个问题。但是学生关注这个问题了,说明除了高考分数和所谓的标准答案,孩子们还关注和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这就很好。有关情怀的培养,你能说与高考无关吗?就算与高考的分数无关,但与个人成长有关,与培养青年成人有关。

于是,我借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给他们讲儒士精神。少小离家,到底有多小?如果不是从做官才离家算起,而是求学求仕就离家,能推到13岁14岁左右。老大回,到底有多大?这是可以考证的了,作者回家时,是86岁高龄。乡音是诗人身上不灭的故乡烙印,这一缕乡音,是自己认同身为故乡人的凭证。然而,再细读“笑”,仅仅是小孩子不知谁人而笑吗?问者无心,却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一个“客”字,让自己反主为宾,心心念念的故乡,经年之后,我是一个客人了。一个“笑”字,又化解了不识的尴尬,不过是从生命的起点远
航,又回到了生命的原点,沧海桑田,人生百味,只有诗人自己知道。可谓到不了的远方,回不去的故乡。

诗中这些情感,让孩子如何得到,如何进一步体会感受呢?让吟诵来解决。

偶位数平声字“家”字读音拖长,表示家的遥远,对“音”字读音拖长,表达乡音绵长亲切。前两句,“少小”和“老大”高音处理,这组强烈对比是被强调的,感叹时光的流逝。三四句,几个入声字都在这两句。“不”“识”“客”是入声字,对这几个字高音、促读的处理,情感更强烈了。“回”“衰”“来”是韵脚,读时是最长音,十灰韵,情感多为迥出尘埃,感伤痛苦。比如“回”是韵字,长吟,在这延展的声音里,有青年的苦读,中年的奋斗,老年的……以及那些人情世事,宦海风波。“来”是韵字,是一首诗的最后一个字,长吟,问而不答,言尽而意不止,在这结尾的长吟中让我们与诗人一起回味人生,将世事沧桑的人生体验和无尽的感慨蕴含其中。

古人不能回家之苦,承受这些痛苦,却是为了济世安民,古时儒士多是这样的经历。如此,领会并去体会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伤。我再用吟诵方法给孩子们讲《登鹳雀楼》,何为“白日”?提醒孩子们关注这个意象,依山尽时是“白日”吗?感伤伟大生命消逝的无奈,启发孩子们珍惜时光,多做点事情的人生态度。

9.png

这些,不是非吟诵不可得,而是追踪找对了路径,中国古诗,用探寻古诗意蕴的方式最好。这里会涉及平仄、平水韵、广韵等等属于中国文字才有的特点和知识。

由学生的一个提问,实践了一次诗歌吟诵教育教学。当时孩子们是专注的,参与是积极的。他们可能不曾想,小学就学习的这两首诗歌,今天重拾,认知上是另一个飞跃。所以,读诗是几重境界,从读读背背,到深刻体会是需要过程的,加入吟诵,可能会快一些到达。

作为高中老师,我适时把握吟诵教学的最佳契机。

校内,我选择教材中适合吟诵的篇目进行吟诵教学,比如《春江花月夜》、《定风波》、《登高》、《归去来兮辞》、《将进酒》等等。行政教学班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只能选择切实满足大家认知习惯的方式,尽力点亮,点不亮的,也要保证他有收获。另外就是在我的选修课上进行吟诵教学,选修课上用得很充分,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一个小女孩儿,上了第一次课后,激动得不行,追着我到了办公室,跟我交谈了好半天,说理解了什么叫“知音”了,关键在这个“音”字上。她说当我讲到我们要有中国民族文化符号时,她哭了,她想起一段话,当时就念给我听: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泛苔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涌上喉头,总听到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这是个爱诗的孩子,我让她上喜马拉雅去听我的吟诵音频。过几天,她说:“老师,《春江花月夜》咱们什么时候学呀,下学期会有吗?我就光听您的吟诵视频,我全背会了。”我们课上对对子,一字对,二字对,补充声律启蒙,写对联,飞花令,吟诵诗歌,这里的学生是学习古诗文及吟诵的好苗子,他们也收获最多。所以虽然艰难,这片土地上还是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我的学生到了大学,组织吟诵社团,参加大学诗文或音乐类社团的很多。能张口吟诵,增强学生的自信力,从而实现文化自信,受到美的熏陶,文化得以传承。有个大学生昨天还发给我她吟诵的《你是人间四月天》音频,还说要吟诵英语诗,哈哈,我说,那就叫你给英语诗谱曲演唱吧,吟诵只适合汉语言,可见,单调的升调降调的英文朗读满足不了她颇具乐感的审美了。

在学校艺术节演出时会有吟诵节目出现,学生在编排节目时,会将诗歌吟诵做环境渲染,烘托气氛,奠定基础情感。如艺术节上学生表演原创情景剧《丝绸之路》,学生用自创吟诵调吟诵古诗《凉州词》,营造悠远苍凉的艺术氛围,做开场情境导入。在课本中出现的诗文,学生们都会吟诵。比如《项羽之死》中的“垓下歌”和大风歌,和虞姬唱和的部分,学生们都能够根据剧情,自度曲,来吟诵。在阅读2015年北京高考诗歌鉴赏题《醉翁操》时,学生就自己度曲吟诵,在吟诵的声音中更进一步去解读诗歌。2018年5月,香港校长团来校,他们希望听一堂传统文化课,我就给讲了一堂吟诵课《春江花月夜》,校长们也很激动,他们说,香港的语言课没有这样有趣味和有活力,他们以为大陆的孩子都很腼腆,但是,没想到,他们能当堂站起来把诗唱成歌。2019年3月29日,是学校申办品牌示范校开放日,来了很多区里和外校的老师,学校安排我组织题为《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国学教育特色初探》的论坛,也受到广泛好评。在学校带领学生社团,定期指导学生开展诗歌吟诵活动。2017年5月我带学生“乐府社”社团,指导学生携吟诵情景剧节目《将进酒》参加了日本来中国访问的交流活动。2019年12月,我给高一全年级学生做关于吟诵诗文的讲座,题为《经典咏流传》,旨在探寻诗歌之韵,传承文化之魂。

诗歌教人向善向美,吟诵让学生得到经典的浸润,人就会变得温文尔雅,温柔敦厚,养君子之风。

校外,我给全国中小学老师及吟诵爱好者面授培训,至今,我还常能收到老师们的喜讯,有的说上课获奖了,有的说,指导学生吟诵参赛获奖了。有一个建筑师朋友,培训结束后写了感想,是听我的课后的感想。一个建筑师爱上诗文,我也很佩服。她说:“在当前人们的情感日益粗糙省略的快餐时代,真的还有这样一方未被打扰的净土,来容纳和安放这样细腻的分别,让我们的孩子在感情的朦胧期、探索期能够分辨、结识这些不同,体会语言和文字的微妙与丰富。心灵的丰富、细腻、敏感才能造就进入社会之后行为的妥帖,高情商不是头脑习得的,而是从心灵出发的。”她说:“我认为文学首先需要一颗柔软、敏感、细腻的心灵,文学给予人的是情感的共鸣,语文教育的深层目的是造就健全的有情有义的心灵。在杜老师的课堂上,讲的不仅仅是“课文”,她提供给予的远远超越于文字。当她以文字、声音、画面等各种手段让学生们由文入景,由景入情,真正代入诗人的所观、所想、所感时,诗中所传达的情、意、境犹如身临其境般被孩子们理解,领会。”她还说:“在吟诵课例《定风波》中,杜老师对于“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无”即等雨晴,等悲喜,等离合,等死生的解读……我只有目瞪口呆了!我也有同样的感悟,但,那是我走过人生几十年,从坎坎坷坷、回环往复中悟出的,并且,是不久前刚刚悟出的!这样的领悟也是杜老师自己的人生领悟,她是直接拿自己的心和孩子们沟通的!”我很幸运,遇到这样的听众,后边我们做了朋友,聆听她的故事,我说:“我能将你的故事写下来吗?”她说能。我便写下了她的故事送给她,算是茫茫人海知音回赠吧。有时很想知道,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自己,看看你在别人眼里的样貌。

10.png

给幼儿园老师和幼儿专业的大学生做专场培训,园长说:“我就希望将来老师们抱孩子在怀里,嘴里哼唱的是诗歌,而不是一些浅白无聊的儿歌。”我想,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园长的职业理想与憧憬,她的员工会成长,上这个幼儿园的孩子会获得幸福。我的吟诵音频和录像在全国作为很多老师教学的材料,老师会发回他们学生在跟学我音频的照片。我参加人教社部编教材吟诵教材的编写和参加吟诵宣传短片的录制;在网上公众平台给全国吟诵爱好者和老师交流课例;2019年6月,我到贵州省支教,给当地老师做了相关“在国学教育实践中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座和座谈,至今一直带着几个当地老师跟学吟诵。2018年我们来自不同单位的一行9人应日本西吟学会之邀,作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赴日交流艺术团团员,赴日本进行交流访问,我带吟诵节目《游子吟》与日本吟诵社交流。在那里,我了解到他国传承中国文化精髓并发扬光大的情况。日本保留和传承的古诗文吟诵比我们完善,他们民间还有“论语普及会”组织,这让我有迫切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我觉得有许多事情要做。

在作家刘汉俊《天下一轮春秋月》里,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把孔子从我们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底色。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经典……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里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光明日报》2004年9月30日报道,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足见,这是共识,我们今天认真读《论语》 ,是在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丰碑,虽不能至而心向往。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我想,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成长为这样的人:有国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懂得欣赏美、创造美;具有审辩思维品质,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又有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从小处着手,以吟诵的读书法切入,带着孩子们接触更多的国学经典。我们有我们的民族符号,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吟诵读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早已成熟的文明体系,中国人之所以自认为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民族身份的认同,而是因为对几千年文明成果 的认同。

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题一:说纽带。如果我来写,我要写吟诵。吟诵是纽带,它传承文化,情通古今,滋养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题二:2049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如果我来写,我拍的那张照片一定是那时人们读书的身影。他们手握书卷,挺胸昂扬,沐浴在春天和煦的阳光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017年,海淀高三模拟卷的作文题:回家的路。我还是要写吟诵。家是什么?路是什么?家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是我们已经远离了的经典与经典承载的文化,吟诵是途径,是路。写一路风景及路上的奔忙和坎坷,以及探索者们的奋进。

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文明的韧性。我肯定还要写吟诵,吟诵得以传承至今,是因为有一批大家们的坚守和执着。比如叶嘉莹先生,戴学忱先生,华锋先生,魏嘉瓒先生,徐健顺先生等等。使吟诵得以抢救和发展,这不就足以体现文明的韧性吗?叶嘉莹先生说: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抢救了吟诵读书法,还原了诗歌的另一半生命。吟诵几经覆灭又继起,哪一回不是因了有人坚持而铸就其韧性?


一个民族,总要有些人走在前面探索的

认可吟诵,喜欢吟诵,探索吟诵,带领学生在吟诵中获取美的享受。这些年在践行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与传播中,梳理我走过的吟诵教学之路,也不断地做调整和改变。我将自己自2009年以来开设的名为“诗与歌”的选修课的课题,改为“探寻诗歌之韵,传承文化之魂”,育人目标就不仅是学生在对诗歌的唱诵中受到艺术熏陶,得到审美教育,而且通过吟诵经典诗词,重视诗教,教学生立德树人。还原我们古时的读书法,在还原中去探索,渗入今人的元素,让这种读书法被今人接受,传承,并发展。

11.png教学材料不仅仅选择“红楼梦”组诗和“长征组歌”,也不仅仅是在唱诵的过程中积累诗词。而是教会学生吟诵方法和规则,师生在学习传统吟诵调和自主创调的学习过程中研磨,深入领会音韵声情的对应关系。也不再在无声中去推敲感知作品了, 而是在高低有别、长短有异、疾徐有致的声音中去诠释诗文,去表达自我对于诗歌的理解。如此,更能体会“因声求气,缘景明情”的真谛了。

回看过去的诗歌教学,我们竟然辜负了汉语诗词平仄相间、天生具有的音乐美感,我们一高一低铿锵有力的朗读,只是在或轻或重的单调中回还往复。汉语是有四声起伏的五音的(四声对五音)!中国人血液里本身流淌着音乐,只是近百年来长期不用,已经退化了。我们现在需要激活,这种基因理应传承下去。


在学校领导指导支持下,我逐渐建立了吟诵课程。课程结构包括国家课程、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其中国家课程主要涉及国家课程中的古诗文,选修课程包括经典文学之“经、史、子、集”选篇选段及名著阅读以及.经典文化的渗透,社团活动则以古诗文吟诵 为主体。同时,我积极贯彻学校“大成智慧教育”理念,基于“海、实、智、真”的课程设置,构建“仁、慧、乐、信”四门国学课程。

吟诵是读者情感的自然流淌,吟诵是至道之道,是通向道的桥梁和过程,是直抵人心的那份声音韵律的力量。

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说到: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何为“诗教”?诗何以教人?声情化人,情通而理达。以声化心,吟诵通过自我感动、感动他人来实现诗教。吟诵诗歌若止于追求声调像与不像,这是术的层面,吟诵是读者情感的自然流淌,吟诵是至道之道,是通向道的桥梁和过程,是直抵人心的那份声音韵律的力量。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走着,吟诵着,便是最美的时光和日子。尼采说,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个错误。邂逅吟诵,文字从此逆风飞扬。说逆风,是因为吟诵挑战现在人们对传统古诗文的认知方法,需要突破。但是,吟诵这个事,可以努力做得好一些,完善一些,但不可以拒绝。虽然,文字从未停止过行走,但是,回归到吟诵读书法,吟诵会让文字翩然而行,顺风飞扬,抖落历史的尘埃,向我们扑面而来。与古人对话,我们将感受不曾感受过的切近和畅达。让吟诵成为一种习惯!感受声音之美,它像清风明月,目遇之,耳得之,成色成声,浸润我们的灵魂,滋养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