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

教师简介

获奖者: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杨静琳

       文化可以成为一种教育管理方式,它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领悟,把外在的文字载体内化为内心的观念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渐染熏陶,会使学生行为举止端正,形成美好的气质,并且终生受益。


相信读经典的学生未来很美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杨静琳


blob.png 一.美哉,“以文化人”。 blob.png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到读书会使人气质华美。 

  某一个假期在一个民间的书院里,书院的院长感慨到:“如果传统文化经典的系统学习能在体制内学校开始,孩子们就得益了,社会风气也就好了……为啥呢?因为文化能够影响人,改变社会风气……”如是说,对孩子有好处的事为什么不做?

文化的定义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bēn卦彖tuàn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某种角度说,文化可以是一种教育管理方式。它含蕴在经典文本中,让学生在诵读中、在领悟中,从外在的文字载体内化、提升,从而获得教益,最终改变学生的认识,使行为举止端正,形成美好的气质。如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实践验证以下文化的作用吧。


blob.png 二.美哉,“经典要义”促进养成。 blob.png

  每个新初一我们的主题教育的关键都在于养成教育,但是用了很多方法,许多活动,经常会感受到最希望转变的那几个没作用。一个偶然的机会,上语文早读课,要求学生读背朱熹的《读书有三到》,巡视观察的过程中,忽然发现读到“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此段中划线句子的时候,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坐直了,有几个孩子还悄悄地整理了桌面,音量也提高了,心里一动,古人对于读书的要求,现代的孩子一样是需要的啊。于是表扬学生领悟能力强之后,要求学生每个课间两分钟整段背完的同时,按照文字要求做到:整顿桌面,令洁净整齐,整理书册,端身正坐,朗声诵读。这样在背完之后全班孩子就调整好了上课状态。这样的学生让老是觉得很美。


blob.png 三.美哉,经典要义育人有成。 blob.png

  反思现实工作发现,对教学成绩经常起掣肘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做人态度。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而这些内容在《论语》里到处皆是。传统经典文化对于60、70后的很多老师来讲是有缺失的。我也是。2014年民间国学组织蓬勃发展,有老师说自来国学兴盛于民间。但更多的人认识到体制内的孩子更需要经典文化浸润和指引。

  今年的中考论语考到第四篇《里仁》,也许等到明年中考要考到第六篇或者第八篇,可是增加了考试内容,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怎么办?那就试试课前预备两分钟诵背《论语》,零散时间熟读成诵,不增添学业负担。预期让经典起到教导作用,希望看到学生的行为素养的变化。于是从2016年秋季开始,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引着自己的任教班级学习《朱子家训》《孝经》《论语》《大学》,初一的孩子在两分钟内能够读完十二则,每天至少六节课,用两周时间基本就背会了,以此类推,一个月可以背会一篇,一个学期可以背到《论语》第四篇,背会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讲解,那么经典的内涵就会潜移默化的入心。一个学期下来虽然收获不如预期那样好,但是却也令人欣喜。期末考试查古诗文背诵,语文成绩不好的思锦却背诵很好,《论语》第三章背的很熟,我奇怪这个不爱学习懒得写作业的女孩怎么会这么棒,问她怎么背会的,是专门突击背诵了吗?她一脸茫然的说:“我也不知道哦,就读着读着就会了……”再一问周围的同学,都说没有专门背诵,就是读着就会了,还有的说老师“诵读中能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呢。”欣喜啊。然而,其他的经典也很好,我很想让他们懂得孝顺父母,想让他们有谦恭的态度,想让他们知道珍惜粮食,想让他们明白做人要与追求,要让人生有意义,但我说教没用啊,可是这些在内容在《朱子家训》《孝经》《论语》《大学》里呢。于是,组建了周六公益读经班,最初开讲的是《孝经》《大学》,加上体能训练“陈氏太极”,外请的老师也是公益相助。现在公益读经班已经扩大到两个班将近一百人,父母孩子亲子诵读,更有践行的孩子变成谦谦君子。看着这些孩子的变化,感受着读经典的时候教室中洋溢的祥和的氛围,真的觉得这些孩子很美,读书美,行为美,未来肯定也美。


image.png

blob.png 四.美哉,子弟读经利他惠己。 blob.png

  一次开会的时候几个一年级的老师的小孩在楼前玩耍,扔东西到楼板上,这个时间无人看管,小孩子在外面玩也玩不出名堂而且还很危险,同事们一方面惦记孩子一方面还要顾着答疑、处理班级或者教学事务,稍大一点的孩子,不在外面玩耍,多数也是在办公室里玩电脑,听歌,想到这些忽然觉得倒不如学点养心的东西来的实际。我就想如果让老师的孩子能够集中在一起,早一点接触这些做人做事的经典文化知识,于他们的人生有所获益,还能帮助同事解决一点困难,不也是一件好事吗?我再三自问,教同事的孩子读经会不会误人子弟?通过我在初一的尝试,通过我接触外面国学班的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没有例子告诉我学习了这些内容孩子会有反作用,绝不会误人子弟。于是我主动请缨,亲自向校长、书记谈了想法,在书记的具体指导下周一子弟读经班开课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人生的意义又丰富了一些,利他惠己,忽然觉得我的人生也很美。


blob.png 五.美哉,善行、美德蔚然成风。 blob.png

  初二6班的学生在年级中被评为行为示范班集体,在老师的口碑中赞誉很高,无论哪个班的师生对这个班级都非常赞赏。他们行为有序,尊师有礼,待人友善,爱班如家,没有胡闹喧嚣,没有骂语陋习。初一的时候还有吵架、说脏话,彼此攻击嘲讽,出行散乱,行为不端的现象,现在已然是和谐友爱、同心协力、自省自励的样貌。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改变,应该是与这个班一年来用传统文化和经典文本进行教育的探索有关。

  当学生去故宫,或者去大学学府,去颐和园,去名胜古迹,看到从《大学》《朱子家训》《孝经》《论语》中提炼出的句子时,曾经背会的经典语录就顺口而出,而且是大段背诵,一边诵读一边行进参观,那种场面令人心动,也令人振奋,引得周围游客交口称赞。经典要义在文化体验中再次升华内化,让学生感受到腹内藏有经典文化的自豪感。这样的过程改变学生的精神气场,涵养学生的内在气质,那时候他们真美。


image.png那一天,早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的“一句一得”的《论语》解读环节,要求学生找一句自己最有感悟句子工整抄写在黑板,然后解读,然后联系实际谈感悟。其他同学学习并积累。学生讲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割除的作风”。学生讲到现实生活中因为一次断章取义后上传到网上的不利于执法干警形象的视频传播,谈到给自己造成的困惑,对警察的误解,由此认识到不可轻易相信网络传言,不可轻率的传播或者随意链接,然后联系到“三人成虎”的危害性,体会到人言可畏的可怕……这一番经典要义和现实生活的接轨,让学生从情感体验和道理认同上对自己的言行有了预警。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通过讲习就会自行改变认识,反省行为,修身正己,那时候思辨的他们,质疑的情态真美。

  两年间,潜移默化中这些孩子发生了变化,在校园里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认识态度都有了喜人的改变,这期间自我封闭的孩子打开了心扉,这期间态度蛮横的孩子变得温柔了,这期间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变得会温暖人了,这期间孩子间互相尊重爱护的氛围浓了……走进这些孩子的身边,你感受到得失谦和有礼,轻声细语,真诚有爱……这样的孩子不美吗?有这样的气质的孩子对学业会不专心吗,对目标会不执着吗,他们未来的人生会不成功吗?

我相信青春年少的他们未来会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