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海淀区红英小学 张杰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瑰宝,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应勇于实践,积极思考有效地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近、了解、传承,立志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海淀区红英小学语文教师,获评学区 2017 年青年魅力教师。积极参加海淀区组织的礼乐、《论语》及国培计划等相关培训。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乐知识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培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涵养心性;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吟诵与语文积累诵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含义;将传统习俗与节日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体验、传承传统文化。执教海淀区礼乐研究课《盥洗》,发表论文《开展礼乐教育促进习惯养成》,承担区级课题“小学传统礼乐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让学生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海淀区红英小学 张杰利
中文系出身的我,十分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工作后,在逐渐熟悉了教育教学工作后,我开始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大胆尝试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随后的一些培训,如海淀教科所敬德书院的传统文化师资培训,让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地更深了,也初步学习了一些教学策略。但更具体的教学策略,还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三年多的实践,我发现教师储备相关知识,如果不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让学生真正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受益。
亲近传统吟诵
一年级下册第十三单元有一首汉乐府的《长歌行》,在备到这一课时,心理很激动:自己学了一段时间的吟诵,也沉醉于传统读书方式吟诵中,现在终于有一个恰当的机会向学生们介绍吟诵了,何不在这节课的最后播放老先生的吟诵录音?
正式上课,最后一个环节中,我故作神秘地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能读熟、背诵这首诗了,那么你们了解以前的人们是如何读这首诗的吗?想了解吗?”孩子们被我点燃了兴趣,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我信心满满地播放《长歌行》的吟诵录音。在听到声音后,意想中学生们喜爱的情况没有出现,代之而来的却是满堂哄笑声,有的同学更是直接表达:“这是什么呀?”“声音真奇怪!”“真难听!”……一下子自己慌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情急之下,我生气地批评学生们自己听不懂却不懂得尊重传统。
冷静下来后,我开始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效果,一方面学生确实不懂,所以没有能力去欣赏;另一方面,自己选择的吟诵音频不是很好听,老先生们的吟诵确实得法,但毕竟受年龄、声线等限制,第一次听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孩子们就更难了,肯定会觉得怪。
到底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喜爱吟诵,想学吟诵呢?
第二天,我再次走进课堂,这一次没有直接给孩子们放音频,也没有自己吟诵。而是教孩子们简单的吟诵方法。首先,让孩子们把《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个字声音拖长,依字行腔。接着,一、二声的字拖长,三、四声的字读短,进行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则训练。最后进行平低仄高的训练,将诗歌吟诵中声音的高低变化表现出来。这样一步步带着孩子们学习如何吟诵,孩子们在一遍遍的开口练习中逐渐掌握最基础的吟诵方法。因为是分步骤的学习,每次的变化都不是很大,因此到最后孩子们也不觉得吟诵的声音奇怪了。
看到孩子们吟诵的像模像样后,我再次播放音频,不过这次选择了音质更清晰、调子更好听的录音。这一次,孩子们听后没有人觉得搞笑或奇怪,而是很认真地倾听,个别同学甚至开口跟着音频一起吟诵。有的同学更是激动地表示:“老师,您播放的吟诵和我们刚才学的好像。”
“是啊,因为咱们都按照吟诵的方法来诵读,所以听起来区别不大。刚才你们学习的读书方法和录音中的声音都与平时的读书方式不一样,其实呀,这是我们传统的读书方法,你们想不想继续深入了解?”
“想!”
这次是一片整齐洪亮的回答。
就这样,孩子们逐渐对吟诵产生了兴趣,在自己的指导下,孩子们不断学习、积累,现在拿到一首格律诗,很快就能标出平仄并吟诵出来。
爱上传统音乐
如何通过礼乐滋养学生身心、唤醒学生内在的心性,自觉、自发地理解、认同并实践这些外在的礼仪规范?要想孩子尽快熟悉传统礼学知识,诵读是个好方法。利用早读、午间、语文课、班会课,带领孩子反复诵读,辅之以安静悠远的古琴曲,让躁动的孩子逐渐静下身心,更深入地理解礼学知识,沉淀积累。
清雅的古琴声,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们好像有些距离。每次播放琴曲时,孩子们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聆听,不少孩子也向我反映不喜欢古琴声,感觉有些单调、枯燥。
这可怎么办呢?好像也不能怪孩子们不会欣赏,成人如果不接触也是这样的感觉,自己也是在现场听了琴音、自己学习弹古琴后才喜欢上的呀。现场听、自己弹?我何不也让学生们自己亲自上手呢?
第二天,我把自己的那把古琴背到学校。上课铃响起,我背着被包裹好的古琴走进教室。孩子们都被我带来的新东西吸引了,一双双灵动的眼睛盯着藏蓝色的包裹看,好奇地问道:“张老师,这是什么呀?”
我环视一圈,翘起嘴角故作神秘地说:“我打开后,你们猜猜吧!”
解开包裹,当古琴整个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一个个都“哇!” “好漂亮!” “好看!”地赞叹,更有学生脱口而出:“古琴!”
“是啊,你们每天中午听到的琴音,就是用这样的古琴演奏出来的。看,这就是古琴的样子。”我微笑着向学生们解释。接下来,又向孩子们介绍了一些与古琴相关的知识,孩子们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你们之前说古琴的声音听起来太沉闷,现在张老师就现场弹一曲,你们认真听听,是真的不好听吗?”
孩子们看到老师居然会弹古琴,更加惊叹起来,注意力也更集中,瞪大眼睛,伸长脖子,密切关注着我的举动。一曲完毕,他们已经忍不住鼓起掌来,“太厉害了!”“真好听!”。
“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弹一弹,试一试?谁先来?”
“我来!”“我来!”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想上台试弹。每一个上台来的孩子,都特别激动,同时又特别珍惜,小心地拨动着琴弦,生怕一个不小心弄坏了……
孩子们经过现场聆听、上手体验,一下子对古琴感兴趣了,每天中午聆听古琴曲时更容易接受了。一部分同学更是爱上了古琴,在后来的学校古琴选修课中,我们班同学的报名数远远高于其他班级,学习古琴的孩子也是最多的。
感受传统节日
学校每年都会在传统节日时举行活动,但常常是与吃有关,例如一提到端午,人们立刻就想到了粽子,似乎端午节就是粽子节。如何让传统节日过得有意义成了一个难题。自己开始尝试通过一系列的传统节日民俗,回归传统,重拾传统,带领同学们过了一个意义丰富的传统节日。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来临了,这一次年级老师们再次忙碌起来,不过,这一次可不只是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更是准备了许多丰富的传统体验活动。
活动当天,剧场里整齐坐好的孩子们等待着活动的正式开始。自己一身漂亮的汉服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赢得大家的称赞,“真漂亮!”“老师好像仙女!”孩子们的反映在意料之中,正好趁着孩子们的好奇,开始了“汉服试穿体验”活动,一边讲解一遍邀请志愿者上台体验,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接下来的体验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射五毒、佩香囊、沐兰汤、戴长命缕。
香囊里装有中草药,佩在身上,不仅香气扑鼻,还有驱虫防身的功能,因而古人习惯在端午节时佩戴香囊。我们的老师也为幸运小观众们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们也以传统的揖礼向老师们表示敬意与谢意。五毒是指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射五毒就是用弓箭射在贴有五毒的纸上,象征消灭五毒。长命缕也称续命丝、延年缕、五彩缕等,以五色丝结而成索,象征五色龙,可以避灾除病、免除瘟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端午日用艾草、菖蒲煮水后洗澡,清洁身体,辟邪去病,去邪气。体验活动中,老师们用艾草煮成的汁水在小朋友的双手上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防止蚊虫叮咬。
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既精彩又含义丰富,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更领略到了民俗节日特有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更是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着传统民俗,传承着节日习俗,让端午节回归传统,而不仅仅是一个粽子节。
巧用方法,就能找到一条恰当的路,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爱上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