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

教师简介

获奖者:海淀区翠湖小学 张 波

自 幼 痴 心 爱 古 辞 , 春 花 秋 月 起 遐 思 。

一 朝 步 入 先 师 道 , 万 句 吟 于 后 辈 知 。

提 笔 同 书 春 过 地 , 随 声 共 赋 夏 来 池 。

秋 风 一 曲 真 宜 色 , 题 叶 闲 描 总 是 诗 。

 

        海淀区翠湖小学语文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2015-2016 学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曾获北京市第三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七届“京研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北京市 2014-2015 学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15 年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主题征文一等奖;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智慧教师”征文一等奖。


隽永绵长的诗教之路

海淀区翠湖小学 张 波

 

  诗教,是让学生“用诗意的眼睛来观察生活,用诗性的思维来认识生活,用诗味的语言来记录生活”的一种教学过程。2014 年 11 月,我开始在海淀敬德书院学习写诗,蔡世平院长为我们揭开了诗词写作的神秘面纱,让我认识到小学生也是可以写诗的。


blob.png 诗教之旨 blob.png

  陶冶性情 诗能引发学生审美敏感。我写诗的时候,发现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越来越细致,每天经过同样的路,但每天都能发现不同的美,以所见景物为主题,拍照写诗,如此写了一百多首。因此我认为写诗培养了我对生活中美的敏感,也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诗能开阔学生视野心胸。读古人的诗作,常常能感到心胸也随之宽广:读《蜀道难》,随李白一起经历险峻的蜀道奇景;读《茅庐为秋风所破歌》,和杜甫一起经历大庇天下寒士的胸怀。如果孩子们多读诗,以先贤的眼光来看待这世界,也一定能开阔眼界和心胸。

  锤炼语言 一是韵律细斟酌。要写好诗,第一关就是平仄和韵脚。这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揣摩、推敲。有了这些锻炼,他们日后对习作、口语都会多一分斟酌。二是多改出佳作。改诗是没有止境的,古人炼字的故事很多。通过了解这些故事,他们能知道万事都需要不断地“切磋琢磨”,语言更是如此。通过师生评改,一首短短的诗将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孩子们在此过程中,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修改的力量。三是妙手偶得之。有时候看到某情某景,会立刻想到一个词或一句诗。如果有写诗的训练,孩子们将会非常珍视灵感,会更加留心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长此下去,自然在语言能力方面会有突飞猛进地发展。


image.png


blob.png 诗教之规 blob.png

  积(重视积累,学习思路) 现代人少了很多古人的字词训练,因此要想写出像样的诗,必须多读古人的诗。读得多了,会发现,常出现的意象总能表达类似的感情。这时,模仿起来也就容易了。在泛读的同时,也要注意精读,关注诗人如何描写景物的,如果从景物过渡到情感,实现情景交融的。这样经常在揣摩中读诗,怀着学写诗的想法读诗,就一定能从前人的诗中汲取写作的营养。

  真(认真观察,写所见所闻、亲力亲为) 诗最主要的特点是“言志”,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因此,一定要注意真实和真心。写诗不能凭经验,而要切实用眼睛去看;不能追求矫揉造作,而要把内心最本真的想法和感受写出来。

  善(写有正能量的情感) 诗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在于它或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或有引人反思的真情。看到真实的事物,小学生要更多地感受到美好事物需要珍惜,要更多地看到其中蕴含的正能量。

  美(展现画面) 诗不应该是空洞地说理或抒情,而是借助画面,表达感情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读诗要读出画面,写诗要把情感融入画面。

  随(开始不必拘泥格律,成诗后再调整) 小学生刚开始写诗,很难押韵。这时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允许学生写得随意,写得不像诗,只要符合“真善美”,哪怕只要符合“真”,就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先写出来,然后逐步调整韵脚和平仄。一方面降低入门的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修改的习惯。


blob.png 诗教之序 blob.png

  提高兴趣 刚学写诗,兴趣最重要,只有对诗歌感兴趣了,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学。我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写诗的兴趣。

一是教师引导。在敬德书院学诗那段时间,我每天坚持写一两首诗,随照片一起发在微信朋友圈上。学生、家长纷纷点赞评论。孩子们每天都看我写,渐渐有个别孩子对写诗有了兴趣,也开始尝试写了。

  学校表彰好家长,我用家长的姓名写了嵌字诗,赠送宣读时,孩子们更感受到诗歌的乐趣了。学生过生日时,我也不放过熏陶的机会。我会给学生写祝福的藏头诗,如:

祝福今至六一班,包揽温馨尽眼前。

汶水龙王频现瑞,灵山佛祖保平安。

生生世世同欢聚,日日年年共笑颜。

快意随君常相伴,乐将情谊记心间。

  学生一看诗歌还可以这样写,更希望能学到这种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可以从文字游戏开始,是有趣的,这种兴趣会伴随他们不断成长。

  二是学生活动。说唱背古诗,增加积累。说唱背古诗是一系列视频,制作人用说唱的形式,把诗歌的节奏很充分地利用起来,节奏感、跳跃感极强,孩子们都愿意跟着“说唱”着读。学生背下大量诗歌,进而反复回味,便逐步理解到其精髓。小组飞花令,关注意象。飞花令是选一个主题词,大家轮流说出带这个字的诗句。小学生积累较少,几个人玩,往往说不了几句就想不起来了。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轮到某小组时,只要有一个人能说出来,就算通过。有些孩子为了能更好地玩这个游戏,竟然统计意象字频,然后按主题抄写出来。现在大家玩这个游戏已经不用看书了。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开始按意象积累诗句,他们知道某个字的诗描写的大多是什么内容,这为他们写诗打下了基础。朗读古诗,体会情感。有了积累,只要慢下来,静心体会每一个字饱含的情感,就自然能读出诗歌应有的节奏。吟诵古诗,韵律平仄。在参加敬德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后,我进一步学习了吟诵,通过示范和教规则,学生大致掌握格律诗的吟诵方法。学生学了吟诵,就对诗歌的平仄有更直观地认识,这为他们写诗做了平仄的铺垫。

   有效指导 课下鼓励。孩子们看到我写,自己也积累了那么多,也就开始尝试写了。有些孩子在日记中写了几句,我评语以表扬为主,同时帮他修改韵脚。并提出“真、善、美”的标准,供他参考。这样开始有部分同学每天都尝试写几句了。网络交流。有时写几句之后,在微信上发给我看,让我帮着他改改,调整一下韵脚。这让学诗更加随时随地。课上指导。当班里有过半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试写经验时,恰逢清明节,我讲了一节诗词习作课。读范文,找规律,我给学生出示了两首缅怀诗让他们阅读后发现“思人 - 忆事 - 抒情”的结构。回顾故事,学生讲搜集的英雄故事,每人写一位英雄事迹,并结合景物或自己提取出的英雄精神进行抒情。试写指导。很快,就有学生写完了:

吊董存瑞

董存瑞是大英雄,战场之上首立功。

若是没有他抗战,国家还在混乱中。

  我用投影展出,表扬他能够押韵,然后指出他没有说明董存瑞干什么事,这样换成别人也行。另外,董存瑞是“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随后,学生开始针对具体事件来写,内容选择上已经没问题了。押韵方面还是掌握不好。如:

悼念佟麟阁

率军死守卢沟桥,痛歼日寇哭喊娘。

誓死不让敌人进,杀敌英勇我称赞。

  这首诗好在读罢能知道佟麟阁将军镇守卢沟桥,首句写得真实具体,也写出了将军的率领军队的豪气。因此不动,因为首句尾是平声,要用 ao作韵,由“哭”字,我想到 ao 韵字里和“哭”相近的有“嚎”字,所以改成“乱哭嚎”,意思不变,诗句变得顺口了。“我称赞”,有点儿把将军的豪气降低了,我们把它抬高点儿,有个更形象的词“比天高”,这样的评价,更符合将军的气度,因此改成:

率军死守卢沟桥,痛歼日寇乱哭嚎。

誓死不让敌人进,杀敌英勇比天高。

  对于学生的习作,我尽量少改,更多保留他们原来的风貌。这样示例修改了三四份,学生逐渐能自己对押韵进行调整了。他们也明白,诗不是一遍写成的,要先把意思写出来,再进行调整,最后读到顺口为止。

展示交流 写好的学生到投影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提出建议,最后形成作品。

悼念黄继光(王珂)

敌人枪炮射疯狂,血洒援朝去路长。

重伤躯体栏枪口,壮士英名天下扬。

缅怀董存瑞(张英凯)

清明雨伴柳丝垂,天色昏朦河岸灰。

烈士舍身炸暗堡,血似红旗冉冉飞。

缅怀邱少云(杨李军)

燃弹侵吞战士身,纹丝不动忍呻吟。

腾腾烈火英雄志,红旗飘荡展军魂。

吊念张自忠(池晓阳)

抗日英雄张自忠,一身豪气正军风。

五月十日歼辎重,临沂战役板垣穷。

莫叹将军久战死,梅花岭上有青松。

我辈倘继牺牲志,梦想中国定复兴。


blob.png 诗教之效 blob.png

  首先,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不少自己的诗作。尤其在主题征文活动中,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比如,随着我们学校被评为“足球示范校”,足球逐渐进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这是部分孩子参加海淀区足球征文时所写。

足球畅想(张珂)

云淡风轻幼鸟翔,足球场上少年强。

团结一致同协作,对阵双方剑弩张。

不懈拼搏挥汗雨,争先壮志向阳光。

今朝锻炼强身体,明日成材做栋梁。

球赛赞(李京华)

绿茵场上晒骄阳,球队不思烈日强。

汗珠虽似倾盆雨,队员争作领头羊。

足球颂(单佩冉)

足球场上众心同,弟兄合力共冲锋。

队友精诚同防守,团结一致获成功。

  其次,编写史传三字经。我在读徐梓教授《中华蒙学读物通论》之后,萌生了编《史记》人物三字经的想法。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开始读稍大部头的经典文言文了。

鲍叔牙,管仲君。莫逆情,千古闻。

管仲贪,鲍知贫。管仲逐,知遭运。

管仲逃,知有亲。管仲囚,荐齐君。

生我者,父母身。知我者,鲍子心。

天下业,多少臣?多贤者,少知人。

管辅国,立海滨。货物通,财富屯。

仓廪实,礼节伸。衣食足,荣辱近。

四维张,国力殷。诸政令,顺民心。

尊周室,攘夷人。管仲辅,建功勋。

——《史记·管晏列传》

  第三,出版毕业文集。孩子们毕业之前,我把他们回忆学校、老师、同学的诗文编成文集印发给他们,这是其中的送别诗部分。

  通过以上成果展示可以看出,孩子们确实在用诗意的眼睛看待身边的事物;确实经过不断斟酌,能够调整诗歌的韵脚;确实为了写好一首诗,不断换词调整。尽管他们的作品还有诸多问题,但这条路只要走下去,一定会有满满的收获。


blob.png 诗教之得 blob.png

  兴趣与积累 学生的写诗兴趣和积累,都要以一个热爱写诗的环境为起点。老师就是这个起点,我多写、多背,孩子们跟我一起写、一起背,在这个集体中,大家交流、竞争、促进,这种环境中,积累也更加容易。通过朗读录像、飞花令比拼、专题写诗等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比日常上课更强,他们喜欢这种竞争与自主交流的学习形式。因此,让孩子们参与活动,比老师单纯讲要重要得多。孩子读多了,就会遇到自己喜欢的诗,就会在恰当的情境中想到某句诗,就会更深刻地理解诗句和诗人,也会因此积累更多相关的诗。量的积累是个前提,而感同身受的理解将大大促进他们的积累和兴趣。

  阅读与写作 无论是背诵、朗读、吟诵,还是写诗、改诗,我让孩子们试着和我一起做。渐渐的,小组比拼,最后和我比。在背诵量上,最终会有孩子超过我,我相信经过不断修正写诗的教学流程,将来也会出现写诗比我好的学生。让学生明白,不要怕写不好,只要敢于尝试,就走出了写诗的第一步。只要敢于尝试,就能越来越好。写诗的进步过程,是个“切磋琢磨”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完成,开始需要老师示范,渐渐地要发动集体共同修改,然后课下交流修改。发动学生课下的力量,是这系列活动最大的收获。

  通过我不断地尝试,我相信孩子们会对诗歌有更深的认识,在品读诗歌时,用诗性思维来理解诗歌;在特定场景中,用诗味语言来写作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