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北京市育鸿学校 毛益华
由于以古典文献专业为学习方向,我曾接触并学习过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但大都基于阅读兴趣和学研需要,聚焦于自身的体悟。通过和学生一起诵读学习,我才真切感受到传统经典鲜活的生命力,触摸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朴厚与智慧。教学相长,和学生一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是自我发现、自我探求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经典、学生、传授,这一切给予了我为师之至乐!
北京市育鸿学校语文教师,承担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工作兼任年级组长。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及从教经历,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学相关内容整合,探索适宜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2015 年参加海淀敬德书院组织的小学教师儒学礼乐文化教育培训班,以《读书》为题参加区《中华传统礼仪教程》研究课展示,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同年参与礼乐文化教材小学分册相关章节的编写。论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微》获北京市第五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解诗需解“诗家语”—小学高年段古诗教学策略探微》获 2015-2016 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
蒙学记乐
北京市育鸿学校 毛益华
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四至六年级语文教学的我,这学期被学校委以重任——承担一、二年级的小豆豆们校本经典诵读课,内容是《弟子规》《三字经》。接到学校通知后,我就开始忐忑难安,从未和这样小的学生一起共同学习过,我能行吗?可半个学期不到,我就已然觉得自己收获丰足,而孩子们在课堂上呈现的精彩更让我觉得能和他们一起学习,是幸事,更是乐事。
析字中完善修为
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尚少,书中不少生僻字需要辨识和解释。每到新课文开始前的识字环节,他们最喜欢做的是根据出示的象形字来推测字义,这个环节孩子们常常欢笑不断,也往往会听到有趣的问题和独特见解。
比如“泛爱众、而亲仁”一句中,象形字中的人是侧立微躬身的形象,孩子们在学楷书时得知撇捺支撑要写出顶天立地稳健站立的“人”,纷纷对这个竟然弯腰侧立的人形表示质疑,于是我们有了这样的对话——
生 a: 是不是那个时候的人并不常站的直直的,总用这样的姿势站着啊?
师:这确实是垂手侍立的形象,你说的也很有可能。
生 b: 这个人的地位不高吧?所以老要弯着腰给别人鞠躬。
师:这里的“人”不是专指某一类人或某个人,它是指所有的人。
生 c: 那就是说大家都要有礼貌,(要)向别人鞠躬行礼。
师:说的很好,这样写确实是表示要做恭敬谦逊的有礼之人。虽然作为人,我们的确具有非常了不起的智慧和能力,但是——
生 d:我们也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也有我们做不了的事情。
师:嗯,所以,这个侧立的人告诉我们做人要谦逊有礼,也要认识到自己一个人身单力薄,需要与人合作。(出示众)
学生到此很快明白了众的含义,也由“众”领会了要与他人合作,虚心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类似这样的识字过程还有不少:学“教”字时,学生很快能想到反文旁是手执教鞭的形象,学“子”字时能联想到婴孩双腿是包裹在襁褓中所以下半部不分开,他们很容易看出“行”字是十字路口,也能一眼看出“命”字上边的结构是房顶,下边是俯首跪听的人形……最让我难忘的是孩子们一看见“为”字上边弯曲的部分,就笑着猜出那是大象的长鼻子。忆及许慎《说文解字》中曾训该字为“母猴”,而孩子们的识辨恐怕更好地佐证了“为”应当是手牵大象劳作场面的释义。
孩子面前经典只是有待学习的知识,他们无畏权威、无惧质疑,活跃的想象力更是令他们眼前的世界充满奇异的色彩。我钦佩他们积极乐学的态度,和他们一起,我努力充实自己的学识,完善自己的修为,争取和他们一样做到每天都有新进步。
解句中点拨助力
《弟子规》开篇言孝,在和孩子们共学的过程中,听到他们在发言中谈到和父母相处的点滴,往往让我感怀颇深。
学习“亲所好,力为具”一句时,孩子们纷纷谈论起自己爸爸妈妈的喜好:
生 a: 我的妈妈喜欢我一回家就做作业,我每次这样做她都会亲亲我。
生 b: 我的妈妈喜欢我每天按时练钢琴,如果我坚持做到,周末她会带我吃好吃的。
生c:我妈妈喜欢我把东西放整齐,(保持)衣服干净,不然她会很生气。
生 d: 我妈妈不喜欢我看电视,她说我上小学了,不能疯玩。(众生应和)
师:有关于爸爸的发言吗?
生 e: 我爸爸不喜欢我太闹,他下班都要一个人坐会。
生f:我爸爸说最喜欢喝我倒的水,他说每次温度都(是)刚刚好。
……
孩子们的发言在我眼前勾勒出一个个努力关爱孩子、辛勤工作的父母形象,身为教师的我,在那一刻我切实感受到了家长的不易和他们托付之重。
又不禁想起学习“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那句话时的情形——谈起什么时机才是向父母提建议的最佳时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告诉我他们一定会在爸爸妈妈高兴的时候去说这样的话。七岁的孩子已经非常明白若想和大人交流,当时对方心情的好坏起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笃定的样子告诉我这很重要,而且他们显然已经很善于观察父母神色。我问他们如果时机把握不好会有什么后果?孩子们回答称:“那就说不好啦,没准真的会屁股挨揍,得哭鼻子。”其中有几个男孩子做着鬼脸,模拟挨揍的样子笑个不停。我接着追问:“那你生爸爸妈妈气吗?怨恨他们吗?”几个小男孩竟然都很认真的摇摇头,有一个孩子说:“我知道他们爱我,我不生气。”
是啊,最质朴真切的亲情,怎会因一时错误而消减分毫?有时,比起父母这样那样的要求,孩子给予父母的爱可能更无条件更直接。“亲爱我,孝何难?” 或者孩子真的是生来智慧具足,正如爱父母的心深植在他们心里,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多地是点拨助力,是参与他们成长的过程。静待花开即是乐。
研读中体会生活
若要说哪一课最让我难忘,我想应该是学到“亲有疾”与“丧三年”相关内容时吧。问到父母生病我们可以做什么,孩子们给出了非常多的做法:
生 a: 我会帮他吹吹伤口,或者帮他揉揉肚子。
生 b: 我会给妈妈倒水,让她喝药。
生 c: 我会带他上医院啊,医生会治好他的。
生 d: 我会给他们讲故事,读书给他们听。
生 e: 我会给他贴退烧贴。
生 f: 我会和奶奶(一起)给他做他最喜欢吃的饭菜。
……
他们很认真地举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听起来很多都来自于对父母照顾自己的仿效,但是孩子们也告诉我他们的爷爷奶奶生病时,爸爸妈妈都做到了“昼夜侍,不离床”,可见父母果然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呐。
“亲有疾”诚然让孩子们揪心,“丧三年”部分的学习更是让很多孩子体会到更为复杂的情感。有孩子惊讶于守丧三年时间长时,可在我未解释为何是三年时,就听到了有孩子这样回答:“爸爸妈妈照顾我们要付出很多很多,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自己做,都得靠他们,而且他们那么爱你,爱你那么多年,你这样才三年,一点都不长。”
有孩子举手问:“既然说常悲咽,可我在家提起去世的姥爷,家里人都让我不要再说了……”我安慰他:“她们也很难过,也思念他。但是家里人希望你不要沉浸在悲伤里,她们期望你记着他,并且幸福快乐的成长。”
有孩子含着眼泪说:“老师,我不想听这样的内容……我不想他们会死。”我想了想,还是告诉她,我们要做的是珍惜身边最爱的人,让他们知道我们爱他们,而要用行动表达出来。就算有亲人离开了,只要不忘记他,他就永远在身边。
这一课的内容并不轻松愉快,但是课堂上一直很安静,孩子们始终认真地在思考。我想这也许是很多孩子第一次和老师认真的谈起那些让人恐惧又无力的时刻,作为教师,与其欺哄不如以更为成人的形式告诉他正确对待的方式。他们的懂事让我欣喜,他们的善良与纯真给我安慰,或仍可记为蒙学一乐吧。
事实上,在和小豆豆们一起诵传统经典的过程中,受益更多的人是我。以前,课堂教学大多是围绕日常教学内容很具体地就某一话题讨论,少有这样的机会和学生讨论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也少有机会听到他们对一些事件和行为的见解和评价。而今课堂上他们呈现出的精彩远远在我意料之外,我们一起学习五行相生相克,一起发现五行与五方、五脏、五色的对应,整个过程妙趣横生。孩子们也在学习中提示我,对先贤的训诫要结合现在的生活来学,比如“冬则温、夏则凊”在有了空调暖气电热毯之后,可以改为为父母叠被铺床并讲述晚安故事,“亲有疾、药先尝”则可以改为端水递药试试水温,万不可以乱服药。
和学生一起诵习时,我才真正感受到经典鲜活的生命力,真切感受到了蕴藏于浅显文字背后的朴厚与智慧。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是自我发现、自我探求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他们给予我的或者才是为师之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