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与德
北京大学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 / 楼宇烈
天地君亲师是作为人的生命的根本。
现在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师德的建设问题。天地君亲师,是我们文化历来传承的传统,天地君亲师是作为人的生命的根本。《荀子 · 礼论》: “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之本,一切生命都由天生地养才能得以生存和延续,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天地。生命又是分类的,每一类都有自己的延续和继承。人类就靠自己的祖先,一代一代延续,所以先祖者类之本。君者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一个共同的凝聚点。师者就是老师,但老师的概念也很复杂,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老师并不专门指学校的老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因为有值得我学习的品德。
师者自己要立德,要正德。师者的德既是老师的品德,也是广泛的做人德性,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人类文明的体现。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概念。一个国家、一个君主最重要的就是正德,提升自己的德性。
《尚书》对君主的要求 “ 正德、利用、厚生 ”。君师是治之本也,治自己、治别人。君师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敬畏对象。所以,作为师者自己要立德,要正德。
广泛地讲,所有德的问题就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问题。杨雄《法言》“务学不如务求师 ”,“ 师者,人之模范也 ”。师是作为一个榜样,所以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德不是用话说出来的,而是用行为表达出来的。教师的行为就是无声无息的身教。父母在家里就是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深刻地影响到孩子。社会上的名人就是师,一举一动影响着全体社会人。再广泛地讲,可以说人人都是师。《礼记》有言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师者的德既是老师的品德,也是广泛的做人德性,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人类文明的体现。
只有人的自觉自律提升才是文明的进步,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发展了就是文明的进步。
我们可能对文明的概念有些误解,我们常常提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文明,这些都是以物质发展作为标准,其实文明最根本的地方在于人的自觉和自律,通过自觉和自律就让自己跟动物有所区别,因为动物是没有自觉和自律,一切都是由外界管理,只有人才有自觉自律,只有人的自觉自律提升才是文明的进步,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发展了就是文明的进步。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易经》对文明的定义说得很清楚,《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文明的社会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守本分,明确地明白自己的社会地位、责任、义务,追求文明的提升。所以中国文化就要以文明教化大众,要让大家都懂得做人的道理。
师者一定要传道授业解惑,传为人之道,授为学之方,解偏蔽之惑。韩愈《师说》讲为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最基本的就是传为人之道。仁义道德的问题最核心的是“ 诚 ”。《易经》观卦讲“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我们观察天之变化,一年四季没有差错。《中庸》讲“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所以诚是核心。《荀子·不苟》“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诚就是守仁行义。孟子讲居仁由义也是一样的道理。朱熹也讲为人处事把握诚和敬两个字,做人要诚实、待人要诚信,要对先贤、祖先和师长有敬畏心,没有敬畏心做人就没有底线了。诚敬也是作为师的核心,应该用诚敬二字教育学生、感化学生。
授业是授为学之方。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方法。因为知识是固定的,智慧是变动的,能够通过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才能让一个人具有智慧,这也是为学之方。虽然方法需要通过具体知识传授,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让对方掌握这种方法。
解惑是解偏蔽之惑。因为人的认知都有片面性。《荀 子 · 解 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因为人的感官是有限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时间上的古今、空间的远近和宽窄都会引起人的认识上的片面性,所以老师就应该有这个责任让孩子不要因为片面的认识让自己陷入困境。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单纯的理想主义教育,不能正视现实,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总是有缺点。
学生通过理想教育面对不了现实的不完整和不完美,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既要看到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要看到现实的不完整不完美。
我们应当提倡科学精神,但很多东西是追不到底的,因而这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惑。我认为有些东西不必追根溯源,就现象论现象就可以,以后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可能有更多的认识。我们对宇宙天地万物的认识也是极少的,现在大量科学证明我们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也就是百分之一,所以不要把人看作万能的、可以认识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否则这样所谓的科学精神是害人的。我认为我们要面对现实,把存在的现象运用好、改造好就可以了。所以解惑很重要。
师者一定要传道授业解惑,传为人之道,授为学之方,解偏蔽之惑。只有把做人最基本的德性做好了,师者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要把这些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继续汲取无穷养料,就是把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得更好,也让整个社会有更大的受益。中国文化当中最重视的就是教学,“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教学的目的是化民成俗,以文化人,进行人文教化,必须要让人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社会有着良好的习俗才能和谐,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师者的教育作用非常重要,师德常讲常新,因为社会本身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