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结缘书法,一往而深
史俊备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教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师从解小青教授,研究生学历。目前承担学校初二年级书法课及书法选修课,担任学校工会书画活动负责人。在工作中坚持“教学为本、立足课堂”的工作理念,专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并通过比赛展览、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阔学生传统文化视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坚定的信念承担起书法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力量的源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对人、社会、国家、民族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种滋养的力量正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
一、教学为本,立足课堂
作为一名中学书法教师,课堂就是我的阵地,书法教学传递的不仅仅是笔画的书写,更是汉字的精神,文化的底蕴。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艺术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学重点所在。
“书为心画”,学书先学做人。在书法教学中,我会强调古代书法家的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比如颜真卿“刚毅雄特,体严法务,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品性,影响了他的端庄雄健的书法风格。古代许多著名书法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通过教师讲解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
同样,历代书法家刻苦学书的意志品质也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书法教学,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是书法教学的教育价值是无穷的。生动的例子既不会流于说教,更能慢慢浸润着人的发展和成长。青少年学习书法,不仅陶冶性情,获得审美感受,而且能够明白书法学习的重要性,热爱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以点带面,融会贯通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和汉字、国画、诗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书法中可以窥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将篆刻欣赏融入课程当中,让学生查找篆字,设计属于自己的姓名章;将诗文的平仄格律进行细致的讲解,鼓励学生创作作品;也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校内外的书法展览和活动中。
除了书法课堂,书法展览、社团活动、春节送春联等第二课堂都成为了学生们施展才华的天地。通过参加各项展览与比赛,同学们从单个字的书写到作品整体的风格把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社团活动鼓励同学们学习国学、国画、皮影、篆刻等传统文化,感受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在送春联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书写的一件件精美作品送给养老院的老人们,用书法的形式践行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感受名作,回归经典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必须落实到实处。为此,我积极促成了“《历代名家名作》进校园”的书法展览活动及“经典永流传”学生作品展等系列活动。
书法名家名作进校园,就是把博物馆级别的高清复制品带进校园,带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成长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学生通过临摹历代书法名作,从欣赏到实践,一笔一划感受书法经典,传承书法艺术。我们先后组织了全校师生利用课上和课后时间进行观展,并培训了多位有书法特长的学生,作为书法传播小使者,面向师生进行现场讲解。通过作品展览、现场讲解,广大师生能够切实走近书法、了解书法,开阔传统文化视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传承传统书法文化。
四、播种希望,收获硕果
我校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致力于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开设了书法课、国画课、书法选修课、剪纸选修课、皮影艺术社团、吟诵课等课程,打造了由专业教师为引领的教学团队,同时学校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开展了“绘丹青美育涵养,书翰墨文化传承”——当代书画名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对学校的书法教育资源进行补充。
我校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参加海淀区艺术节比赛、海淀区少儿书法临帖展、101中学集团校比赛及作品展览、北京市“兰亭杯”书法大赛等各项比赛,学生们表现突出,获奖众多;国外师生到校交流时开展书法交流互动,使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书法;新春送福活动更是深受社区百姓的欢迎。我们还建立了学校美术书法公众号,为教育教学、学生比赛、作品展览等提供展示、宣传的窗口。
传承中国书法要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研究。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把汉字的美充分地展现出来,写出的内容不仅可识、可读,而且要表现心性,弘扬正能量,给人美的享受。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而书法是外在的光环,所谓“以文载道,以书焕彩”正是如此。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