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非遗教育,文化传承
闫晓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美术教师,一级教师、区级骨干教师。201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师从国内著名的、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开拓者”称号的颜新元教授。
在国内发表数篇学术论文。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展览,课程和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建立了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及引进多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国际美术比赛项目和交流活动,取得优秀成果。
我于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人大附中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教龄7年,现为中学一级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我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师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的颜新元教授。我有坚定的文化立场,对于非遗教育有自己的感悟,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敬意和热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更是使命,而学生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习得,更需要一种精神的认可与传承,在学生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也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教学上,我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从2013年入职开始就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2013年开始开设《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国家选修课,2016年我校被授予“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校”。我相继学习和引进《曹雪芹风筝》、《晓林剪纸张》、《榫卯结构》、《彩塑京剧脸谱》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织多场非遗讲座。我开展了学生的非遗社团和教师剪纸兴趣社团,同时针对每年的传统文化月活动引进非遗项目,对全校师生进行展示活动,参与组织策划校级历届“一心一艺书画展”,后来又开展《中国传统茶文化》课程。在2017年我和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缪伯刚老师带的综合实践课《曹雪芹风筝》课上,北京卫视《档案》栏目进行了录制、编辑与播出。2019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我开设的国家选修课《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课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央广国际频道进行了报道并且编辑在CHINA PLUS上,题目为“Schools give students hands-on experience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我在国际部和出国班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类课程,通过对中国艺术的欣赏,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国人尽心尽意、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的工匠精神和“天人合一”的传统东方美学,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担当和报国情怀,也希望不管学生们以后走到哪里,都要记得中国的文化,同时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发扬者和继承者。
在人大附中的国际化舞台上,很多国外的交流团来访体验中国传统的文化课,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我承担了许多场来自丹麦尼尔斯斯丁森中学、芬兰罗素中学、美国BB&N中学、美国托马斯杰弗逊中学、加拿大韦伯中学、美国博瑞学校等学校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国际交流课,针对国外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使我有一种更强烈的责任感,旨在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在人大附中的舞台上把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友好国家和学校。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文明如此,我们的非遗文化亦如此。非遗文化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它不是单纯的表现形式,其背后更是蕴藏着千年的记忆。非遗的实质是活态的,与生活是零距离的,让非遗走进学校,其实是让非遗与师生展开一场面对面的对话,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体验与传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项目除了加强自身修养外,更承载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使命。
改变的是潮流,不变的是传承。青少年的传承也将不仅局限于传统表达形式,而要实现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最是能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的,在传统文化项目中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浩然正气、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各界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几年的时间让我真正的进入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并做出自己的一点努力,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也很清醒地认识到时代的不断发展、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希望自己能够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完善教学,做的更好!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