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立足当下与未来弘扬师德
包明德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文明的积累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元素。我们都当过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与影响下积累知识、钻修专业、成长进步的。从记忆的伦理层面上来讲,老师是每个学生长久铭记的人。老师不仅传道、授业与解惑,而且在正己修身方面也会深度长久地影响学生,乃至关系到他们价值取向和生命风貌。所以,“老师”的称号是神圣的,师德的建设关系重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蕴深邃而多维。为人师表,是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晶,是教师的伦理规范与道德标杆。我有三点想法愿与大家分享:第一,教育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风貌,关系到国家的强弱与盛衰。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中国教育的使命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教育的重要决定教师使命与责任的重大,使命与责任决定了老师的道德坚守、修炼与升华的价值与意义。第二,传统优秀文化对于师德师风的规约与养成,酿成一种风尚,造就一个铁律。正人先正己,身教胜过言教。传统经典文献中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论断,都很具体,也很精到。我们
要回溯过往,也要立足于当下与未来。对古训,我们要创造性地继承,创新性地传扬。“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美与尊严。”第三,继承优秀传统,重构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浓厚风气。老师们备课、讲课很辛苦。知识更新、方法更新,讲求实效是老师们的追求。所以,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应该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护倡扬他们积极创新,坚守奉献的精神,避免以不当的方式挫伤他们的创造性与自尊心。
另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为了建构良性的师生关系,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现的美德与创见,建立起亲和、信任、平等及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为臻于此,我们需要以长远的、现代性的眼光鉴别与摈弃传统中某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建立起亲和、信任、平等及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编辑:达思潮)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