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敬德行远││礼敬圣贤,传承文脉——敬德书院之祭祀功能

时间:2019-12-26 浏览:786

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肩负人文教育使命



兼容古今治学之道



秉承中华文化精髓





敬德书院是秉承古代书院精神建立而成的现代书院,是海淀区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基地与师德教育基地。在书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既重视对书院传统功能与精神的继承,又主动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与要求加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

“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教师对先圣先贤及民族文化历史必须具有强烈的感恩之情、敬重之心、敬畏之义。这样一种真实的内心情感与态度,可以通过祭祀礼仪得到恰当而真实的表达。

在古朴的书院、神圣的讲堂庄严隆重地祭祀孔子,可以极大地激发广大教师心灵深处的庄严、高尚与神圣。在深情表达对中华古圣先贤的崇敬与缅怀的同时,引导教师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为师者的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唤醒教师特有的职业尊严与精神追求,即为师之道、立师之本。








祭祀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其中祭祀礼仪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人以温情和敬意祭祀先师孔子,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庄严礼敬。


敬德书院对先师孔子的祭祀,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大祭、小祭和日常礼敬三种方式。其中,大祭、小祭以白鹿洞书院明代古志所载的释奠、释菜为仪程参考,根据书院实际情况及当代的礼仪实践有所损益。举办日期结合孔子诞辰及开学活动予以安排,通常确定在每年的3月和9月期间。


日常礼敬随书院教学活动加以安排,是敬德书院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敬德书院自成立以来,在教学活动、交流活动中坚持礼敬先师孔子,已经成为传统。到访书院的同人、同道所参加的第一项礼仪活动,便是在书院至圣堂礼敬先师圣像,向先师表达敬意后,才开始后续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小学教师来到书院学习,同样在教学活动前安排礼敬先师的环节。学员在主讲学者的带领下庄重地向先师圣像行四拜之礼,通过致敬礼仪表达自己对圣贤教诲的敬畏之心,并时刻牢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礼容规范


《礼记》有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敬德书院为在祭祀活动中实现应有的教化效果,高度重视与祭者礼容规范,对大祭、小祭、日常礼敬提出了明确的礼容规范。其中,书院大祭、小祭所遵循的礼容规范多参考《论语》《礼记》等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礼仪实际有所损益。日常礼敬的礼容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调整,以适应书院教学及交流活动的开展。


基本原则:内外合一,知行合一。即参与祭祀与礼敬活动者需深刻理解和认识祭祀的精神意义与教化价值,做到仪表庄重、仪态庄严、心存至诚、行为恭谨,四者和谐统一。


基本要求:参与祭祀与礼敬活动必须身着正装、衣冠整洁、内心诚敬、严肃恭谨。


行礼规则:《汉书·礼乐志》:“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敬德书院祭祀与礼敬行揖让之礼,即旧时拱手礼。礼敬先师孔子用天揖,行四拜。天揖也称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的标准揖礼。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9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若于书院至圣堂行礼,礼成后需恭敬退出堂门。









祭祀仪注

敬德书院祭祀仪注根据大祭、小祭和日常礼敬有所差异,其中大祭、小祭以白鹿洞书院明代古志所载的释奠、释菜为参考,结合实际有所损益。

日常礼敬活动的仪注较为简洁,包括就位、行礼和礼成三个基本环节。就位,指参与礼敬活动者在书院志道苑列队完毕,之后以恭谨的心态移步至圣堂并做好行礼准备。行礼是礼敬活动的主要部分,包括赞礼者恭颂赞词并引导行礼。礼成是礼敬活动的最后环节,参与者有序退出至圣堂,完成礼敬仪式。全部过程具有简洁、庄重、恭敬的特点。








赞词与祝文

祝文是古代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辞,格式一般为四言体之韵文,格式固定,要求文字庄重典雅。敬德书院大祭、小祭时会专门撰写祭祀祝文。日常礼敬活动则使用固定的赞词。










(本文来源于《敬德行远》一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09)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