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非遗的赓续,靠传承,也靠传播
在讨论“非遗的赓续,靠传承,也靠传播”这个题目之前,我想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跟大家做一点交流。我们首先要澄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基本概念的认识。我觉得在某些场合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并不都是正确的。
一、“非物”与“物”,不能混淆
通常我们在谈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比如说在第一次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凉茶”一定要写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是物质,怎么会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的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广东一带家家都会做,而做的方式,做的办法,做这件事情的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凉茶”本身是物质,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写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比如说“烤鸭”,从养殖、宰杀、烤制所有这一套过程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烤鸭”仅仅是最后的成果。
当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里也谈到了物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带物和工具。假定说没有泥,坯是没办法拉的,做好瓷器当然会体现在具体的物质上,所以这些都是连带的。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这套“技艺”,就是这套“智慧”,就是这套“工作流程”。把它能留下来,那就是对历史的非常重要的贡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划定
物和非物一定要给予区别,究竟区别在哪里?
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公约,叫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个公约下面有个《世界遗产名录》,大家知道的许多国宝单位成为了《世界遗产名录》里面的项目。比如说有故宫、颐和园,大运河以及与别的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丝绸之路,这些都是文化遗产。同时还有自然遗产,还有双遗产,就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比如泰山。此外现在还有线路,大家知道的这些都包含在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里,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叫做物质性的对象。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发起“世界记忆项目”,我国有些项目也列为其中,比如说《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以及“样式雷”建筑图档都在这个领域里。“样式雷”建筑图档有两万多张的宫廷建筑设计图纸,雷氏家族六代后人都在朝廷样式房任掌案职务,历时200余年,是宫廷建筑设计的专家。这些图纸现在在国家图书馆,在国博,在故宫博物院不同的地方保存着。建筑图纸非常丰富,应该说非常了不起,凭借这些图纸把过去历史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有一个记录。
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全部都掌握住。即使有“样式雷”的图纸,如果没有无数的能工巧匠,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同样没办法修缮。巴黎圣母院的恢复谈何容易,如果技师不在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1972年—2003年,经过了差不多30年的摸索,最后才能完成保护的整体,就是从“物质的保护”到最后“制作物质的智慧和技能的保护”,才最后完成了这样一个保护链条。当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并没有把所有的非物质文化全都纳入在内。我们很多事情常常是这样,非常显赫的文化元素,我们关心,我们保护它,我们发扬它,我们有足够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情。但是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部分常常没有人关注,纳入到这个《公约》保护范畴里面的是过去不被关注的部分。
三、你我都是传承人
编钟,现在还有铸造的师傅们,他们可以完全仿造原来的样子。过去的编钟都是宫廷用的,制作起来非常非常严格,那套技艺还是可以原封不动的恢复。但是铜鼓就不行,我们做出来的铜鼓老百姓不喜欢。老百姓宁可买一个破的也不愿意用新的,因为他觉得新铜鼓的声音不对头。为什么?是因为过去在材料的选择上,或者是制作的工艺上,多少有一些特殊的时代的印记,而这些现在是没有办法恢复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样一个东西只有去找那些原来的师傅们。有的时候自然的变化也使我们没有办法恢复。大家都知道马王堆出土的直裾素纱襌(音dan)衣,那么大的一件襌衣,一把握在手里面,没问题。但是现在无论如何做不到,是什么原因?是因为蚕已经进化了,吐出来的丝比原来粗,没有办法用像过去那样非常非常细的丝来做这样一个东西。所以无论如何已经没有办法恢复了,这是物和非物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物的非物质性的内涵真正把握住,也就是说制造的过程将来会留给世界。物有的时候是会留下来的,但是非物质性的保存起来就难了,它是很脆弱的。
物和非物有什么区别?既然划分出来了,就应该对它有一个定义,有几个问题是必须把它分清楚的。
第一,同样一件物品,不能同时被不同的人继承、被不同的人传承的,而非物质是可以分享的。我们可以共同学习一个知识,共同来唱一首歌,共同学习一个本事。这种所谓共享性非常了不起,人类从开始的那天,到人类的终结,彼此之间推进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靠共享的,是靠相互之间的借鉴的。各个民族之间,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借鉴的不是那个物,而是非物质性的技能和智慧。中国包括造纸术在内的许许多多的发明,都是我们为人类发展做出的非物质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对于整个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民族。
第二,非物质文化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的。比如刺绣。非常了不起的绣娘,你让她每做一个作品,保证与上一个不同。每一次都有新的贡献,新的创造,不断地变化。
第三,物质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和人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关系,你不使用它,它就是独立的存在。而非物质性的技能是体现在人的身上,因此中国特别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保护制度。中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特别关注传承人的问题,也关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都有一个限定。就是指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这五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这几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概括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劳动生活,这些都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借助于传统使今天的生活变得特别有情趣。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社会成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传承大军中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你我都是传承人。
四、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有两翅才飞得高远
我们的工作当中有一个问题过去关注不够,就是我们的传播关注不够。我们谈传承,谈保护,谈的很多,我们许多措施也是特别多,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把传播这件事情特别强调出来。在非遗传承保护的过程中,传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有两翅才飞得高远。实际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在这方面也强调得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这方面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分别体现在不同的条款里面,比如: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第三十五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
第三十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另外,国务院还规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做为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
可以看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里面有非常多的关于传播的事项规定,但是我们始终把传播和传承放在一起,好像传承本身就是传播了。当然传承本身会起到这样一个作用,但是就近二十年的活动来看,中国之所以比其他的国家,其他的民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做得更为出色,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播工作做的好。现在几乎全民都对于非遗这样一个词非常熟悉,而且对它的观念已经有了非常彻底地转变,不再把它看成是过去的、没有用的,而是把它看成是现在生活中间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可能是传播起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每个人都是在传播的工作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传承的工作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有的人说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没直接关系。对不起,您过年吗,您过节吗,您放鞭炮吗,或者说您扭过秧歌吗?您是不是参与过这样一些活动,哪怕您作为一个观众,难道这不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间扮演的角色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人,或者是每一个人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仅仅是传播机构、传播单位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和每个人的事。我们今天的会议是传播,非遗展示、非遗进校园也都是传播。传播能够彰显传统智慧与技能的深厚内涵和情感的伟大力量。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翻制、转换和广泛散布,它能够而且应该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青瓷师傅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
故事一:大家知道浙江龙泉青瓷非常非常漂亮,一位今年70多岁的师傅告诉我,他从年轻开始拉坯,指纹已经磨的没有了,现在他不知道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拉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重体力劳动,比较大的瓷器,几个人共同来拉坯,一个人做不到。有一个人在那里拉坯,别人就要把自己的手搭在他的手上不断地加力,这样坯才能拉起来。他自己的座右铭,或者叫箴言就是:我这一辈子就想做好一件事。
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的一个定义。
故事二:还是这个师傅,他居然能在学校里以他一个个体的努力,有15万人向他学习。他到小学去,到中学去,教给孩子们做瓷器,鼓励孩子亲手制作一件瓷器,作为送给母亲的三八节礼物。节日当天一个孩子拿着自己做出来的茶杯这样说:“妈妈,我从出生到长大也没有孝敬过您,可是我心里是爱您的。当您工作累的时候,用我做成的杯子沏一杯茶,安安心心地在那里休息几分钟……”在这个时候现场所有的妈妈听见孩子这样说,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孩子们也许在这里仅仅是做成了一件东西,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是一种道德修养,知道怎么能够爱自己的父母,怎么爱人。如果让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花精力做一件东西,然后二年级的时候仍然做一件,一直到六年级毕业的时候,让孩子把自己的展品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摆起来做一次展览,这是孩子自己学习的历程,也是他道德修为的历程,是学习或者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
故事三:也是这位师傅,他到监狱里指导服刑的人员做瓷器。有一个重刑犯,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件东西。这位师傅说:你做的非常好师傅,我替你去卖。结果卖了多少钱?二十五元钱。师傅把这二十五元钱拿给这个犯人的时候,他热泪盈眶,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他知道了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他知道他服刑完毕走到社会可以自食其力,他会有一个新生。
这就是传播,这就是传播的功能。
发生在这位青瓷师傅身上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传播这件事情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作,是所有人的事情,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会鼓舞和激励这些传承人,让整个社会给予更加符合于他们自身的尊重。他们也会通过传播培养非遗文化的后备军,生力军。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自身也是对非遗对象的研究过程、本体分析和价值评估,会得到价值的重新认定,促进对它进行的研究。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也会提升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深厚情感。通过传播,我们可以进行交流,可以借鉴,可以推广。我国各种名录的公布,教科文组织的各项名册,除它们本身具有的诸多涵义、功能外,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播方式。最最重要的在于传播可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通过传播使大家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变自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留住手艺、留住传统非常重要,但留住精神、留住我们的中国心更为重要。
六、如果所有民族都能贡献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让自己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同时也被别人欣赏,这个社会就变得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就得到了某种丰富
我们喝茶的时候,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会很幸福。因为喝茶我幸福,因为插花我幸福,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感觉到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骄傲,那你的中国心就留住了,你就会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我一生之幸。在这种意义上,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叫做“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如果所有民族都能贡献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让自己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同时也被别人欣赏,这个社会就变得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就得到了某种丰富。
传播把部分人的智慧技能和活动推广到整个社会,为大家所共享、共爱、共同保护,使传承者的活动变成全社会声势浩大的行动和情感,同时使某个地域或民族的非遗具有全人类意义,受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注和保护。才真正实现了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本文根据刘魁立先生在敬德书院春季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题目为编辑自拟,未经本人审定。)
( 编辑:高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 | 刘魁立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