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做青少年学习的温暖同行者
作者:林亚(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在清华大学校庆日,我回到母校参加了首届清华校友基础教育论坛。这是我第一次以基础教育领域工作者身的份回到母校,内心感慨颇深。我不禁思考——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在中学生物课堂的育人使命是什么?我们学校面对的是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学校的教育使命是“用三年的青春成长,为孩子一生奠基”。那么,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我又希望我的课程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哪些影响呢?结合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我有以下三项使命: (1)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真实任务中有信心地学习,形成科学态度与健康意识; (2)在生物课堂上培养与加强高效能青少年所需的多个核心习惯,使他们能在不确定的未来应对挑战,获得成功; (3)及时发现并支持那些热爱生命科学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持续发展的机会。 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三年的青春成长中,因为上过龙樾的生物课,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与不惧未来的勇气,或许还能发现自己热爱的领域,从而为一生的幸福与成功奠定基础。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三点,分享我的育人故事。 故事一: 生物课治好了我多年的胃疼 作为生物老师,我们深知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科学态度,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参与动机与深刻的情感体验。只有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才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内驱力,并引发内心理性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改变认知,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与正确的价值判断。 因此,我们整合了人体生理相关的课程内容,构建了人体生理主题的大单元教学。同时,老师们利用一个假期自学了《健康管理师》的相关课程,调研与了解健康管理工作的真实样态。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发了项目式学习案例——《健康管理与促进计划》。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鼓励学生像真正的健康管理师那样去思考和行动 其中有一位女生小A,瘦瘦小小的,她一开始对生物学兴趣不大。经过跟她交流,我发现她一直有胃疼的问题。我便建议她可以作为咨询者,深度参与这个项目,看看由同学们组成的健康管理团队,能不能帮她找到经常胃疼的原因。 项目进行过程中,小A一开始觉得很麻烦,因为健康管理团队需要她提供各项身体检测数据,而且要记录每餐饮食情况,还需要提供照片。这让小A有些不耐烦,我告诉小A,可以把探究胃疼的原因作为一项科学研究来做。小A渐渐地有了改变,坚持了下来,小A非常认真地参与这个项目。关于尿常规的检测报告,原本是可选项,但是我惊喜地看到小A在项目进行期间,主动去社区医院做了检测,并提供了报告。健康管理团队成员也在老师提供的工具下,很认真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反馈。 最终,通过对饮食情况的记录和分析,小A和团队很兴奋地找到我,提出“胃疼是否与汤泡饭有关”的假设。我没有直接告诉她们答案,而是建议他们去查资料,进一步论证。在项目成果发布会上,小A运用初中生物课所学知识,对该问题进行了详实的汇报。之后,小A在健康管理团队制定的新饮食方案下,坚持了一段时间。在项目成果分享会上,小A激动地表达了对这个项目的感激之情:“这个项目改掉了我多年吃汤泡饭的习惯,我的胃也没再疼过。” 作为老师,我们特别欣慰地看到,生物课的学习让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真实的发生了改善。同时,孩子们也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了汤泡饭对消化系统的危害。可见,他们在健康意识、科学态度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成长。后来,小A对生物学的兴趣日益浓厚,最后在学考中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这个故事表明,在龙樾,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包括生物学科在内,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基于真实任务的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体验式学习等。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其育人价值是超越学科的,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高效能的核心习惯,包括沟通合作、时间管理、资源整合等,具有这些素养的青少年,无论未来如何变化,他们都可以从容应对。 故事二: 项目式学习提升了我的领导力 小B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成绩优异,做事追求完美,是入学之后第一个项目团队的组长。然而在第一个项目结束之后,小B找到我诉说委屈。她说,第二个项目开始组建团队了,但是原来的团队成员纷纷去了其他组,没有继续与她合作,以至于新团队里大多都是她不熟悉的同学,还有平时不爱承担任务或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 我肯定了她的能力,并引导她复盘第一个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细节,比如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包括课上是如何讨论的、课下是如何沟通的。她说,由于不太相信大家做事的水平,所以很多工作都是她自己独立承担,比如所有项目日志。我指出,每一次的小组讨论环节,她都是直接输出自己的观点,其他组员都是在听。我鼓励她可以尝试使用老师提供的小组讨论的工具,并还告诉她:与不同的人合作是一种能力,你能把原本不太熟悉的同学组建成一个为了共同目标一起努力的项目团队,将极大地锻炼领导力。 这次交流让小B挺受触动和鼓舞。在第二个项目中,小B组织得很好,项目日志大家轮流来记录,组长带头示范,组员模仿、补充、优化,团队的智慧得以凝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小组内一位平时学习不积极、不爱动手写作业的男生,在团队的督促下也按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可见,一个优秀的项目团队是可以对每个成员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的。 通过小B的故事,我发现,有必要对项目组组长的领导力进行培训。因此,在一次全年级的生物学科活动中,小B从时间规划、沟通合作、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 关于如何规划时间,小B会依据项目进度,制定本组更细的时间规划表,并及时在学校的线上交流平台上提醒本组成员; 关于如何沟通合作,小B说作为组长,要让全组成员都参与进来,而且她总结出了分配工作的四项原则; 关于如何整合资源,小B说在参与《救治校园里的北方红枫》的项目时,项目组挖掘到了很多家长资源,联系相关领域的家长,对校园里的北方红枫先后开展了三轮救治行动。 现在的小B不仅成绩优异,还担任学生会法务部部长、慧谷学院院长、辩论社团成员,成功参与组织过学校的多个学生活动项目,领导力显著提升。 故事三: 我为食堂设计出了营养学软件 小C刚入学时,纸笔测验成绩虽然不太突出,但是他很敢于表达,也非常富有质疑精神。比如在《健康管理与促进计划》这个项目开展的进程中,他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无法精准计算食堂每道菜的热量和营养素含量。以前其他同学针对这个问题,没有太精准的处理,而选择了可以查询到的相似菜品的数据做了替代。但是小C认为这样不行,他说同一道菜,不同的餐厅用料不同,做出来的菜营养价值相差会很大。 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敷衍他,而是和他一起讨论,怎么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发现,只能给食堂的菜品单独建模。但是,这需要食堂和学校后勤部门的支持。 在龙樾,我们坚信“一个就是全部”。当小C在“校长有约”中表达了这个想法,分管后勤的曹校当即成立了食育项目组,来支持这个项目的完成。食堂的朱经理也亲自指导孩子们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接下来,小C列出了很多本营养学方面的工具书,我都买来放在了学科教室,方便他们查阅数据,进行建模。之后,他们获得了信息技术老师在编程方面的指导、品牌中心的老师在软件界面设计方面的指导。目前,孩子们正在紧锣密鼓地优化他们的软件,准备参加下一届金鹏科技论坛。我期待他们能在更高的平台取得成绩,实现梦想,未来成为科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教育教学实践的道路上,我始终将自己视为青少年学习的温暖同行者。通过科学的学习设计与温情的陪伴,使得所有青少年都能形成科学态度与健康意识,掌握面对未来的核心能力,并能发现自己的热爱,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三年青春成长,为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点 评: 本案例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学科育人的方式与成效。林老师在深入理解课标的基础上,提炼出生物教师在学科育人方面的三项使命并积极去实践。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以林老师这样的责任感去思考、理解、定位、践行学科育人价值,那么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热爱学习,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也会更加扎实、高效。林老师坚持不懈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开展日常课堂教学,其背后是更大的备课量,更多的个性化辅导,更久的陪伴与支持,但取得的育人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我们悉心耕耘,潜心研究,方能润物无声,风化于成。 点评人:霍霖霞 (本文来源于海淀区中小幼教师《我们的育人故事文集》)
供稿:敬德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