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成长的4大进阶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
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是有一定阶段性的,每个阶段体现了不同的境界和追求。
根据观察与思考,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历以下四个进阶——
0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阶段是一个年轻教师“苦苦追求”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年轻教师要开展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实践(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经历困顿,积累经验,不断成长。
在教学中,年轻教师可能要承担学校或区里公开课、展示课或赛课的任务,在一轮一轮的磨课中,形成对教学更深入的理解,打造适合自身的教学风格,总结一定的经验或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助理或成为一名班主任,全面参与班级管理,与每个学生建立起深刻的联系,投入其中,与家长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感受家长对自己的支持与助力。同时,探索自己的带班风格,逐渐与其他班主任的风格区分开来,形成鲜明的带班特色,开始得到学校领导、家长的认可。
除此之外,年轻教师可能还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杂活比较多,在不同的岗位角色上经受历练。很忙很累很杂,但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是对这个阶段教师的真实描述。
在这个阶段,年轻老师大多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正处在量的不断积累过程中,也是成长速度最快的一段时期。但可别小看这样一个阶段,它是一位教师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犹如毛竹前四年,看似没有生长,但正是在为以后的生长奠定基础。
02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经过数年的积累与打磨,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渐显露出锋芒,进入“混出名堂”的跃升阶段。
此时的教师,早已摆脱了初入职场的生涩,教学上形成了稳定成熟的风格——可能是擅长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的“生动派”,或是注重逻辑推演的“严谨派”,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案例、恰到好处的互动,总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曾经反复磨课才能勉强完成的公开课,如今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能在市级、省级赛课中崭露头角,捧回沉甸甸的奖杯;撰写的教学论文开始见诸报刊,总结的教学方法被学校列为范例,供年轻教师学习借鉴。
班级管理也进入“得心应手”的境界。曾经需要熬夜琢磨的班规、绞尽脑汁应对的家校矛盾,如今一个眼神、几句沟通便能化解。家长提起他,会由衷赞叹“把孩子交给这位老师,我们放心”;学生私下里会叫他“大朋友”,愿意把心事写成纸条塞进他的办公桌。
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开始向他倾斜:可能是担任年级组长,统筹协调教学进度;或是牵头课题研究,带领团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曾经淹没在杂务中的身影,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成为同事口中的“骨干教师”、学生眼里的“明星老师”。
这个阶段的教师,如同展翅的大鹏,凭借前期积累的“风力”扶摇直上。但“出名”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掌声与认可的背后,是更重的责任:要为年轻教师做示范,要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探路,要在保持优势的同时不断突破,避免陷入“吃老本”的瓶颈。
03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当荣誉与头衔逐渐沉淀为内在的笃定,教师的成长便进入“明确方向”的深耕阶段。此时的他,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的全能,而是懂得“删繁就简”——剔除教学中冗余的技巧,抓住学科最本质的内核;放下班级管理中琐碎的控制,聚焦学生成长的核心需求。
就像郑板桥画竹,寥寥数笔却风骨尽显,他的课堂开始做“减法”:砍掉花哨的形式,留下知识本身的逻辑与温度;舍弃刻意的互动设计,让思考自然发生。学生说:“听他的课,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技巧,却总能让人想明白最关键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领异标新”的追求。他不再满足于照搬经验、重复成功,而是带着问题意识深耕特定领域:可能是研究“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成就感;或是探索“跨学科融合”,用历史的视角解读语文,用数学的逻辑分析社会现象;甚至跳出传统课堂,尝试项目式学习、生活化实践,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体验。曾经跟随潮流的“跟风者”,如今成了独辟蹊径的“开创者”,他的研究成果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却总能引发同行的深思,甚至推动区域内的教学革新。
这个阶段的教师,如同深秋的树木,褪去枝叶的繁杂,露出清晰的枝干;又如早春的新花,在常规之外绽放独特的生机。他的方向感来自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我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我的教学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这种追问,让他在教育的浪潮中不再随波逐流,而是锚定目标,步步坚定。
04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育的至高境界,是抵达“豁然贯通”的通透与“开放包容”的从容。走到这个阶段的教师,早已超越了“个人风格”“专项领域”的局限,仿佛站在山顶俯瞰教育的全貌——他深知教学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如同春风吹拂大地,不会强求所有花草同步绽放。面对年轻教师的不同教法,他不再评判“优劣”,而是帮着分析“适用场景”;遇到学生的奇思妙想,哪怕偏离标准答案,也会笑着说“这个角度有意思,我们一起琢磨琢磨”。
他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却有一种无形的“场”——学生可以争论,可以质疑,可以提出天马行空的想法,而他总能在恰当的时机点拨一句,让混沌的思考豁然开朗。曾经执着于“教会知识”,如今更看重“唤醒思考”;曾经在意“学生是否听话”,如今更欣赏“学生敢于不同”。家长说:“孩子跟着他,不一定考最高分,但眼里有光,心里有底气。”
这种通透,还体现在对“教育得失”的淡然。他不再为一次赛课失利而焦虑,也不为学生暂时的落后而苛责,因为他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就像春风不会催促花朵,却默默滋养每一粒种子。他会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教师,甚至鼓励他们“不必学我,找到自己的路”;也会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田野里观察植物生长,在社区里调研民生百态,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本真。
此时的教师,如同融入春风的使者,不再刻意彰显自己的存在,却让每个接触他的人都感受到教育的暖意。他的成长,早已超越了“优秀”的定义,成为一种自然的流淌——就像万紫千红的春天,不必强求谁是主角,却处处是生命绽放的美好。
从苦苦追求到混出名堂,从明确方向到豁然贯通,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恰是教育者对“育人”本质不断追问、不断靠近的过程。每个阶段或许有不同的风景,但核心始终如一:以热爱为底色,以坚守为脚步,在教育的土地上,既做深耕的农夫,也做守望的星辰。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供稿:敬德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