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钢 朱旭东丨传统师德的本质意涵

时间:2025-09-10 浏览:2

作者:杜钢(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在中国传统师德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关于师德本质意涵的思想洞见和理论卓思,从来是不胜枚举的。概而言之,对中国传统师德本质意涵的解析,主要可从师德的全摄性、实化性、通达性、谦和性与新成性等几个方面来加以阐释和展现。

 

《白虎通义·卷四·辟雍》有云:“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视予犹父也。’父子之道也。以君臣之义教之。君臣之道也。”这是将君、父、师三者关联在一起,并以此三者定为人之三尊,同时将师弟子之道划分类比为朋友之道、父子之道与君臣之道等三类,从而将师生关系与朋友、父子、君臣等人伦关系融通为一体化的关系存在。师者之德若依此论断来加以设定的话,则是一种全摄之德,其既有师生之德的面向,又兼有朋友之德、父子之德和君臣之德的面向,师德的含摄面完整地包纳了传统社会人伦关系的各个主要向度。从这一层意蕴上而言,师德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国家治理与民众教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可见,师者身份的确立,归根结底乃是以伦理道德的成就为准绳的。孔子则明确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教师要能够在道德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这样方可对学生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使其获得真实有效的发展。孟子也讲道:“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强调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人师者倘若不能率身以行道德,则无以服人。教师本身就应当是嘉言懿行的实践者,而非仅仅以此来指导和约束别人。凡此种种传统师德的论述,本质上均阐明了师德乃是一种实行感化之德,为人师者只有在修身立德上以身作则、率身垂范,方能真正感化学生,使之心悦诚服,奉行师教。师德的实化性正是传统师德得以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本保障所在,而对传统师德理论之现实价值的发掘和应用也自当以此为根柢。

 

传统师德本质意涵的另一基本面向即是通达之德。孔子提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中庸》则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智、仁、勇三达德观点的提出,使得传统师德无论在意涵设定还是在实践取向上,均更显有本可依、通贯畅达,师者需依此三达德来安身立命,并以之推己及人,直至实现内圣外王的终极理想。

 

图片


谦和之德乃是传统师德本质意涵的另一基本面向。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圣人无常师”,其意在凸显孔子等先圣虚心向学,甚至不耻下问的谦虚品德。孔子本人则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谦德若按《周易》中的阐释乃是无所不吉之德,其意重在表明务谦之人能够不以自矜而又善择人长,而师者一旦具备了这样的美德也即是无往不利。同时,师者倘能以谦立德,自然也就容易做到“和而不同”与“海纳百川”,并由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师德生长动力,从而养成谦和大度的师者盛德气象。

 

商汤《盘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除旧布新、继往开来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大闪亮特质。孔子亦明确主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孔子对教师属性基于温故知新特质上的简明界定,也为我们在新向度上探明传统师德理论本质意涵的全貌提供了另一重要视角。师者立德治学的过程注定是也必然是一个持之以恒而又循序渐进的新新不已的过程。这里的关键在于师者需要在一个持续而完整的师德养成过程中不断做到不废旧功而又有所新成。

 

对于当代师德文化问题的审视与探究,需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在积极继承传统师德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努力呼应新时代背景下对师德文化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从而使得我国源远流长而又与时俱进的师德文化不断取得新进展并贡献新价值。毋庸置疑,教师具备高尚师德是当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当代教师应在政治品格、精神操守、行为规范与专业素养等多方面实现一体化的修养,以全面展现高尚师德。而传统师德在本质意涵上亦是一种多元思想和谐统一的系统化存在,其理论精蕴在于强调以立德为本的立师和育人价值观,并积极倡导这一理念的实现方式。实质上,传统师德与新时代背景下所倡导的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师德要求是高度契合的。

 

教师由于具有公民美德,并可以在教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中来示范其美德,这使得教师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而教师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迥异之处也正在教师公民美德所具有的兼善天下的重要特质。[1]因此,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教师职业与其他专业的根本区分之处,实质上还并非在“授业”问题上,而更是在“育人”问题上。可以说,教师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颇具其特色化的理想信念,这一理想信念即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至道”,实质上也就是天下平治之道,教师职业的存在价值就是努力实现对“至道”的修炼与传承,并能够把善意精深之学传递给学生,研究高深学问,穷极真理,作为其专业发展的不变理想和不懈追求。应以善为中心,将学校、学生和教师贯通一气,学校为首善之地,学生乃续善之人,教师则当是求善人士和行善楷模。[2]显然,中国教师文化传统中的师德精华,对当下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言,仍是弥足珍贵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传统师德文化可以视作当代教师高尚师德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教师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以德立师”与“育人”的师德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也获得了持续的发展动力,并愈加彰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传统师德文化与当代师德文化正日渐贯通,形成和谐有机的整体关系,这也将有力推动当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基础》,《当代教师教育》,2010年第3期,第15页。

[2]李保强、薄存旭《“教学相长”本义复归及其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第133页。


图片


(本文来源于海淀教科研丛书《温馨的师德》,原文节选自《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基本特质与当代价值》一文,刊于《当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9期,有删改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