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师者,当不断站得更高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在顶峰,才能领略全景,而教育是一项用思想启迪思想、用灵魂唤醒灵魂的事业,对于担负启迪和唤醒责任的教师,当不断站得更高。因为站得愈高,则知之愈明;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教师的高度 极大影响学生的高度 可以说,教师的高度,极大影响着学生的高度。一个有足够精神高度的老师,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点亮他们的心灯,唤醒他们的灵魂,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明灯,把他们带往一个辽阔光明的地带。 面对同样一个教育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而不同的处理方式折射出的是不同的认知高度和实践智慧。 真实的教育是由一个一个这样的教育细节串联而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的处理都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精神高度。反过来,对一个个教育细节处理的叠加,构成了一个教师真实的教育人生。如果这个历程中的点点段段都富有质地,闪烁人性和智慧的光辉,那么,这样的教育人生是富有高度的。 为了有能力给孩子们以思想启迪和灵魂指引,我们当不断站得更高。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创造世界,要想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就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这样才能看到山的巍峨,看到月的辽阔,看到世界的无限可能,而这需要站在足够高的高度。我们当认识到:“尽管学生不完全被教师所左右,但教师的教育会成为一种力量,可引导人前进和向上。” 站在更高的维度 实则是站在对方的角度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角色不同而对一件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乘车时,当他上了车就希望快点关门,而当他排队时又希望慢点关门; 就医时,当他还在候诊时就希望医生快点,而当他就诊时又希望医生慢慢来; 比赛时,当他输了就容易归因于运气不好,当他赢了又觉得是自己实力所至; …… 站位不同,感受就不同,给出的判断也就不同,而不同的判断直接影响事情的发展方向。当一个人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时,会加入许多主观因素而容易偏离事实,而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时,反倒容易看到更真切。法国有一句谚语“敌人对我们的意见,比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这一句把主语改为“对方”也同样成立。 站在对方角度,站位就高,所以看问题就清晰,出路也看得分明,容易生出平和之气,从而从容镇定。教育中,站在对方角度主要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就是一切以利于学生成长为目的,以化解问题为核心,通过对一个一个问题的化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比如,当我们面对很难管教的孩子时,容易生出畏惧或排斥的心理,这是因为担心他们给自己添麻烦,或自己招架不住,这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倘若换一个角度,站在对方立场,发现这些孩子内在的心声是“我遇到问题了,不知该怎么办”,他们的心里是渴望得到指点或帮助。此时再看他们,便不会觉得这些是“问题孩子”,而是“成长中遇到了问题的孩子”,便会豁然开朗,并生起“我能为他做点什么”的念头,瞬间从消极的心境中走出来,走向积极建设的方向。 比如,当有任课老师来反应班级纪律不好时,我们是用“怎么其他课都不错”的回击逃避问题,还是用“多亏有你,当我的眼睛,让我看到许多盲区,这个问题,你看这样如何……”的真诚直面问题?不难想见,两者最终的结果高下立判。 再比如,当有学生向你表达感激和喜爱,有时甚至是“比我爸爸妈妈对我还好”之类的溢美之词时,我们是暗自欢喜默然接受,还是感谢认可之余予以清醒地引导,诸如“恰恰相反,我正是因为没有你爸爸妈妈那么爱你,才显得通情达理、优雅从容,有道是关心则乱,你少吃一口饭,爸爸妈妈就会担心你营养不够,你少穿一件衣服,他们就会担心你受凉……”相信后者不但增进了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还让一个孩子和他的父母高看你一眼。 对于教师,只有站在学生角度,才能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才能让自己的教育行为有精准的落脚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帮助解决问题,这样的施教才有意义。如果只是忙着“做”,一直在做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就难以发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从更大的角度讲,所有的解题都离不开对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的敏锐察觉,看见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才能建立信任关系,开展有效沟通,否则便是一厢情愿的表达。从这个意义而言,站在对方角度,是一种成全别人基础上的自我成全,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 站在更高的维度 是站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角度 我们的教学内容有不少涉及亲情,比如语文课的《背影》《父母之爱》《回忆我的母亲》《秋天的怀念》《散步》,道德与法治课的《爱在家人间》等。 以道德与法治课的《爱在家人间》为例,关于这一课,老师们基本都会设计这样两个环节: 先是呈现一些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诸如歌曲《天亮了》的背后故事,电影《垂直极限》中父亲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而毅然决然割断绳索,等等。然后趁热打铁,让孩子们说说那些难以忘却的父母为自己做的事。 两个环节紧密相扣,有了前一环节的情境渲染和情感铺垫,第二环节就容易激起孩子内在情感的涌动。若授课教师引导到位,许多孩子会发乎于心地表达父母对自己的恩情,带着浓烈感激和些许愧意。到这一步,让孩子体味父母之爱,已基本达成“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的教学目标。 但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不是局限于多数孩子,而是每一个,我们就会捕捉到这样的事实: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或外地工作而缺失,有的是因为父母不懂如何爱成了“似爱之虐”,还有极小的概率是已经失去了他的父亲或母亲,甚至是双亲。 这一层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是这些孩子藏在深处的隐痛,而这些又恰恰是最需被看见、最需被关怀的,这些隐痛被看见、被温柔地疗愈,才是这节课的温度和高度。我们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实则是全体中的每一个,哪怕是只有一个孩子有隐痛,“这一个”就要被看见。 我们还应看到,当课堂上其他同学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时,对这些孩子是一种生硬的触痛,其他同学讲述得越动情,于这些孩子的触痛就越深。当一个老师看到这一层,他已经站在一个超拔的高度了。 化解这种隐痛,让那些孩子不但能当下释然,而且能以建设的态度面对亲子关系和家庭问题,从而过积极的人生,这才是切切实实的教育力。 对此,我是这样处理的。面向全班,我说: 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眼光和心态看待一种人生的不如意,收拾兵荒马乱的心,重建内在的秩序,对人生有憧憬,对自己有信心,这样的教育才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清晰记得前几届,一个来自重组家庭的女孩在第二天的家校联系本上留言道:“纠结了多年的一个心结‘吧嗒’一声解开了。”事后得知,她还给怀上二宝的妈妈买了孕妇裤,妈妈说那一刻真是百感交集,愧意、惊喜、欣慰,都有。 当一个教师站在高处,就不会满足于表象的情感触及,也不会停留于多数人的情感体验,而是顾及全体中的每一个,努力去看见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隐蔽诉求,并竭力去成全,让每个孩子生出安定、积极、向上的力量。 站在更高的维度 是站在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角度 每届学生毕业前,我都会给他们上最后一课,还给这一课定了主题,叫《你们过得好,便是最好的消息》,借此送上我的殷殷期盼和真挚祝福,并在最后一定会叮嘱——记得要好好珍惜你遇见的人,比如到了高中后的老师,或许他们和我风格不同,但师者之心都一样。 这样做,是希望引导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心胸迎接未来的一切,走好今后的人生路。试想,如果孩子们停留于对你的喜爱,甚至因此对标其他老师,对他们生出排斥心理,这样不但把路走窄,也让其他老师过得难受。所以,一个受人喜爱的老师还要警惕这份被爱,要让自己站得更高,引导孩子接纳、善待、珍惜,才能把他们引向大道和坦途。 结果在一个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位刚刚进入高中的孩子的长长留言,其中有这样一段: 上了高中,又遇到了新的老师、同学、环境,对郑老师的思念也与日俱增,想念郑老师偏正不倚的态度,想念郑老师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想念以往在家校联系本上与郑老师留言对话的场景。 又突然想起郑老师所说,我不希望你们到了新的学校,遇到了新的老师,把他们拿来与我对比,找他们的缺点,这不是对我的感恩戴德,而你们自己的人生之路走更宽更好,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 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会放下对过去的执念,学会原谅和接受,学会适应这里的环境。 …… 郑班班好像大湖中的摆渡人,教我们熟识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剥离浮尘,清楚地给自己定位,让我了解我自己。我想说,郑班班,遇见您是一种幸运,您帮助我建立自信,帮助我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帮助我排忧解难,帮助我直面恐惧。 教育的本质在于带着孩子们去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进而去理解世界和创造世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一个高的维度,视野开阔,目光高远,对人生有独到而系统的看法,对世界有独立而稳固的观点,带着孩子们去体察这个世界的差异和动人,并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的深度联系。 教师,站在更高的维度,实则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并对其一生负责,为其成长计深远。为着更好启迪心智和完善人格,我们当不断站得更高。 当我们不断站得更高,我们才有能力为孩子们点燃心中的觉性之光——对迷失方向的孩子,能以智慧指引其回归;对迷茫无助的孩子,能以慈悲点亮其心灯,正所谓“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明灯”,这样,孩子们才有辽阔的精神疆域,才有广大的发展空间。哪怕只是站高一点点,“看见”的能力扩展的就是几何级数级别,可以为学生打开新的成长局面。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也会让我们不断发现自己,并不断收获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打开的人生,并在人生的广宇里,活得清醒。 在教育的天地里,站在更高的维度,我们不但是看风景的人,也是创造风景的人,还是风景的一部分,甚至就是风景本身。对于教师,不断站得更高,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与生命同在。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